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崇祯窃听系统 > 140 朝堂之辩

140 朝堂之辩(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如今对于孙洪两人来说,被鞑子拿来威胁地,还是大明百姓,总不能说他们已经是鞑子了吧?对于朝廷一方来说,官军不去解救他们也就算了,还要强行攻打导致他们丧命的,这个锅,他们无论如何都是背不起的。就算皇帝能保住他们,可在政敌地攻击下,他们的名声必臭。

文臣有哪个不重名的?甚至有文臣还特意要廷杖,不就是为了获得一个直臣的名声!不管是孙传庭也好,还是洪承畴也罢,绝对不愿意自己的名声在士林中大臭!

如此一来,他们选择退兵不打,崇祯皇帝哪怕不知道具体的战况经过,也能理解他们的选择了!

如果当时领军打仗的只是各路总兵,都是一群武夫,对政治上的东西考虑很少,那说不定就只会按照当时双方战事输赢的可能来衡量进攻与否,如果觉得能趁机打进城去,一举救下更多的百姓,或者说立下歼敌多少的战功,说不定就会无视鞑子的威胁了。

所谓慈不掌兵,当兵地,心都硬,只要战事能赢得胜利,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兵家最常见的一种说法。

洪承畴、孙传庭被满清鞑子用大明百姓来要挟退兵的事情,远在京师的崇祯皇帝通过伍忠身上的窃听种子,大概有了个模糊的了解。只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却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第一战打赢了,能看到窃听种子传回的“万胜”字样,可随后却是如此收场,不得不说,这让崇祯皇帝是有点郁闷的。他还以为,被满清鞑子掠走的那二十多万人畜都能在这次的战事中被救下来呢!

郁闷的同时,满清鞑子的凶残,不折手段,也让崇祯皇帝非常地愤怒。劫掠百姓,而后又以大明百姓为要挟来对付朝廷官军,他们又还有什么底线可言?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似乎这种事情的发生,好像也不奇怪才对!

满清鞑子的残忍,哪怕到了后世,也是所有人都口诛笔伐的。像他们这种动不动就屠城、没有一点把大明百姓当人看待的,会善待大明百姓就怪了!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便想到了大明的军神戚继光,如果是他的话,这一仗会怎么打?

刚好这段时间来,他一直在看戚继光的兵书以及相关资料,对戚继光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在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四《辩职守》中有这样的观点:视兵马为安国保民之具,一心从民社上起念。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戚继光只是一名军事将领,当他却懂得朝廷军队的真正目的是安国保民,一切以百姓为先。

在他的长沙之战中,得知倭寇巢穴中囚禁有数千大明百姓时,就曾下达两条军令:禁妄杀,禁火攻。

大明百姓在他们的眼中,根本就不是人,视如猪狗一般!

而朝廷官军就是朝廷官军,不是流贼,更不是满清鞑子之流,是保境安民之军,如果他们都无视百姓伤亡,不管百姓死活,那就不是朝廷官军了。

对于这一点,凶残的鞑子显然明白得很。用这个来要挟三边总督和陕西巡抚这两个进士出身的文官统帅,便是一下拿住了他们的死穴。

诚然,不管是孙传庭也好,又或者是洪承畴也罢,他们在镇压流贼的时候,毫不手软,甚至把俘获的流贼也全都杀了。在这种时候,他们是有借口的,因为这些人不是大明百姓,而是祸害大明百姓的流贼,杀了也就杀了,并没有多少负担。

可就算如此,朝廷上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他们是饥饿的百姓而已,孙洪两人如此屠杀,其心可诛,有负圣人教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