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华丽的遮羞布(第1 / 2页)
李虎现在主掌西北军政大权,没有财权,财权还是控制在汴京手上,陕西和河东的转运使还是由汴京任命并直接听从汴京的命令,但陕西和河东的财赋有限,全部截留也不够用。
现在汴京地财政严重危机,再考虑到要遏制李虎,当然不会再给西北调拨钱粮,所以李虎无奈之下,只好强抢了。
和的目的就是备边,所征购的钱粮就是用于镇戍和战争,因此李虎从
大同方向在激战,太原要支援河北战场,而陕西诸路的镇戍军要维持宋夏边境的安全,虎烈军的日常支出更是庞大,这都需要钱粮支撑,但陕西与河东的财赋显然不够,西北迫切需要钱粮,为此,李虎提出,把川蜀四路、京西南北两路和荆湖南北两路的和(di)做为西北的军需。
和是官府出资向百姓公平购买粮食。一般分为置场和与抑配征购两类。
置场和是官府在指定地点招徕富豪和商贾出售粮草。因为官*商*勾*结。粮草价格被人为操纵。官府常常亏损本。所谓本就是官府用来购买粮食地钱财。包括铜钱、铁钱、盐茶、官告、度牒等等。
为了扭转本地亏损局面。大宋后来实行抑配征购地办法。就是按人户地户等家业钱额税钱额税粮额顷亩额等强制摊派和。尤其到了财政危机地时候。更是采用支移折变大等名目额外加税。
和说白了就是让老百姓在交足赋税地基础上再额外缴纳粮草。如果收成好。百姓家里有余粮。官府低价强行收购。百姓吃点亏也就算了。胳膊拧不过大腿。但假如收成不好。官府强行征购。那就是把老百姓往死路上逼了。
处理s私文件时出错
贯没有马上答应,他必须回去和皇帝商量。
御驾亲征说起来的确是解决眼前危机的最好办法,而且对皇帝本人,对激发军民士气,都有莫大的好处,但问题是现在的形势太复杂,御驾亲征的背后是激烈的权力和利益斗争,稍有差错,皇帝就危险了,童贯和他的一帮亲信们也危险了。
这么大的事,童贯当然做不了主。李虎没有逼他,只是告诫童贯,金军已经开始进攻,时间不多了,请早作决断,这其实就是胁迫皇帝和童贯,假若不干,自己考虑后果。
李虎以武力相胁,这是童贯最惧怕的事。
大宋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地土地政策。所谓“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从本质上说就是授田制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护土地有产权地合法性及土地地商品化。允许其自由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干预。甚至国家也参与其中。
这一土地政策导致国家、官府、军队、官僚、富豪、地主可以恣意兼并土地。导致土地地大量集中。继而发展出了租佃制。租佃制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佃农最大程度地规避了风险。国家征收地民田税、官田税、和和买都集中到了土地所有者身上。但是。当土地所有者和权力相结合。贪赃枉法盛行之时。税赋随即就转嫁到了佃农头上。而和和买到了后期。官府干脆不给钱了。直接抢。(和买就是官府强制收购民间布抽。)
大宋到了今天,官僚**到了极致,而战争和灾祸却接连不断,导致赋税减,财政陷入严重危机,这时候官府只有横征暴敛一条路。横征暴敛对权势者而言,是发财地机会,对普通百姓而言则意味着破产,甚至失去生存机会。
大宋的赋税中,除了商税针对特殊群体外,其它诸如民田税、官田税、身丁税、杂变、和和买的征缴对象都包括普通百姓,随着横征暴敛地开始和变本加厉,普通百姓也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
以李虎对大宋的熟知程度,以李虎的那帮辽东手下,想不出来“御驾亲征”这一招,由此可以推测,这个主意肯定是西北人想出来的。西北人在汴京没有获得预期的权力和利益,随即改变了策略,再度与李虎携手合作,也就是说,自己已经成为李虎和西北人诛杀的对象。自己败亡了,李虎和西北人就能控制皇帝和中枢,继而共享权柄。此刻,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带着皇帝和军队南迁江南。
但是,现在西北军就在黄河南岸,李虎在洛阳,汴京稍有风吹草动,这两支大军必定围追堵截,要想安全南迁,首先就要把李虎和西北人拖进河北战场。
童贯决定将计就计,一面说服皇帝御驾亲征,把李虎和西北人拖进河北战场,一边加快撤离步伐,只待时机合适,则掉头南下。
=
李虎接着说到了钱粮武器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