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战局恶化(第1 / 2页)
双方各有目的,争论得不可开交,而河北局势则急骤恶化。
=
李纲做为任宰相。现在地河北宣抚使。极力主张在河北决战。并因此提出了迁都之议。以确保大宋在河北决战失利地情况下。继续和金国全面对抗。
李纲地迁都之议是放弃京。定都洛阳。以西北长安和东南江宁为陪都。河北决战一旦失败。金军一泄而下。中原就是战场。汴京就是前沿重镇。肯定不能再做都城了。所以迁都洛阳势在必行。中原大战。洛阳未必稳固。所以要再建两座陪都。以便和金国长期抗衡。
李虎主张决战。并建议皇帝即刻迁都洛阳。一旦决战失败。再迁长安。以确保皇帝和朝廷地安全。确保大宋国祚。而童贯同样主战。但他建议迁都江宁。
迁洛阳。即使金军渡河南下。中原陷入混战。皇帝和朝廷还坚持在前线。由此可以激励士气。稳定军心。相反。如果迁都江宁。就有逃跑躲避地目地了。这不但损害了皇帝和朝廷地脸面。也不利于凝聚人心。值此国难之际。皇帝和朝廷以解决财政为借口避难于东南。显然极其不妥。
处理s私文件时出错
月初六日,京畿路,滑州~城,董固镇。三天前,李虎到达封丘,与皇帝会合。皇帝本想做个亲征的姿态,把李虎和虎烈军“请”到河北战场,不料李虎将计就计,和西北人联手胁迫皇帝。皇帝弄巧成拙,不得不假戏真唱,北上亲征,但是,河北战局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河北宣抚使李纲竟然在没有征得汴京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调遣岳飞赶赴深州救援姚古,这导致无兵可守,危在旦夕。若失,大名府随即处于金军攻击之下,黄河防线告急,京畿更是危急万分。
皇帝有了借口,天子行营于是在滑州董固镇停下,商议对策。
初六日,大名府种师道急报,金军渡过漳河进逼魏县,距离大名府不足八十里,请求支援。黄河南岸有杨可世的西北军、辛兴宗的京东军、张师正的胜捷军,随同皇帝亲征的除了负责皇帝宿卫的殿前司马诸班直外,还有刘延庆的殿前侍卫军。种师道恳求皇帝,请调杨可世、辛兴宗、张师正和刘延庆四路大军里的任何一路军队火速北上支援。
=
河北战局紧张得让人窒息,而天子行营却视而不见,君臣从主战、主和争论到迁都,这件事如果传到河北前线,对士气的打击可谓致命。
李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抛出迁都之议,白痴都知道原因,他就是要利用河北的紧张局势胁迫皇帝和朝廷,迫使他们迁到洛阳甚至长安,继而把皇帝和朝廷控制在手。
皇帝和童贯将计就计,顺水推舟,把迁都之议放到桌面上,把它做为眼前头等大事,一则可以暂缓亲征,这时候到河北可不是什么好事,何况他们根本无意亲征,二则乘机放出迁都东南的意思,给汴京做个准备,一旦摆
虎,则带着朝廷急速南下。
此刻,河北形势常严峻,看不到扭转局面的机会,假如失陷,姚古全军覆没,宋军全线退守大名府,也只能力保黄河防线。更严峻的是,国库匮乏,无法支撑持续的战争,所以,摆在皇帝和朝廷面前的现实很残酷,而解决的办法无非两个,一个是议和,和金国谈判,满足金国的需要,以此来赢得喘息的时间,一个是集结所有兵力最短时间内与金国决战。
这两个办法各有利弊。议即使成功,即使把河北割让给了金国,和平也是暂时的,金国未必给大宋喘息的时间。女真人不是傻子,他们当然知道大宋忍气吞声的目的,他们势必要乘着对手奄奄一息之际给予致命一击,而不是放过对手,让对手东山再起,所以和实际上没有作用,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之所以说主和派其实就是投降卖国因就在如此,就在于明明大家都知道大宋陷入了深重危机,大宋没办法击败对手,议和根本不会带来和平,还要去议和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老底告诉对手,让对手更加肆无忌惮地发动攻击。
这不是投降国是什么?
第二个办法就是赌博成功则成仁。决战打输了,河北肯定丢失,汴京未必保得住,大宋要南撤,要和金国持续作战,以确保守住半壁江山这一仗假如打赢了,那就彻底扭转了形势即使议和,也不至于割让河北起码可以保住现有的疆土,最多不过割让一个燕山府而已个损失大宋还是可以承受的,权当大宋没有收复幽燕了。
这两策略来源于汴京主战、主和两派,两派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分歧太大,矛盾不可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