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宜昌鬼事3大宗师 > 宜昌鬼事3大宗师 第138节

宜昌鬼事3大宗师 第138节(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何重黎想着自己可能是最后一个赶尸匠的时候,心里不免茫然。但是现在他没有精力去过多的想几十年之后的事情,现在他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要守住当前的星位,开阳星位的对头马上就来了。

何重黎站在三十七个长明灯之间,看着道路的尽头。到了正午的时候,何重黎走到了山腰,走上了一个水渠桥,水渠在流到这个部位,流到了这个水渠桥里,水渠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现在已经和水渠一样废弃,不再作为灌溉的水源设施。水渠桥里长满了青苔,还有一股细细的流水。而水渠也已经破败不堪,当年的砖块已经被风化松动,何重黎小心翼翼的走在上面。

水渠桥下几十米,是一片平地,当地人在这里耕种。整个水渠桥,长达好几里,横亘在两个大山之间、平地之上。

何重黎歪歪斜斜的在水渠桥上走着,太阳从头顶照射下来,走了一会,何重黎就满头大汗,人走在几十米的水渠桥上,难免有点头晕目眩。

水渠桥的在接近对面的大山一百多米处,有一个断裂,细细的细流从水渠桥上如同瀑布一般流到桥下,在桥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水坑。水坑满溢,然后在平地间流淌出了一个小小的河沟。河沟婉转的流淌,汇入到附近的一个小河里。

九千二十一进,十一万三百六十一出

何重黎挖了三十七个坑,然后用两天两夜的时间,把三十七具尸体都安顿到了坑中。每个坑上面都铺了一个薄薄的木板。然后再掩上一层薄土。在土坑前,点燃一个长明灯。

三十七具尸体,除了何重黎自己带了两个,其他的三十五个,全部来自湘西和贵州等地的赶尸匠,陆陆续续的帮助何重黎驱赶过来。

近二十年来,赶尸的行当已经没落,很少有人会请赶尸匠驱赶尸体,所有的赶尸匠几乎都抛弃了这个行当,纷纷转行,有的做了篾匠和漆匠,有的卖骨灰盒,有的在殡仪馆当临时工,有的干脆就种水稻……

但是魏家在湘西的威信仍然还在,魏如喜要这些赶尸匠帮忙,他们都义不容辞。一共有二十九个赶尸匠,从湖南贵州等地,赶尸过来,最远的是广西的一个赶尸匠,最后一个到达土城鬼街。

何重黎退后两步,然后跳过这个两米宽的裂口,继续在水渠桥上行走。终于走到了水渠桥的尽头,对面的山腰。

水渠桥的尽头是一个蓄水池,但是由于没有渠水的补充,蓄水池已经完全干涸,四周用青砖铺就的池壁也长满了藤蔓。

蓄水池的地面上铺满了褥草,魏如喜就躺在褥草上的一张竹席上。

何重黎坐在魏如喜的身边,过了很久魏如喜才慢慢的坐起来,对着何重黎问:“他们都来了?”

“都来了。”何重黎回答,“三十七具尸体。”

二十九个赶尸匠,带来了三十七具尸体。由于是从西南向北方赶尸,难度远比从外地赶往湘西更高。所以这些赶尸匠的本领,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人物。也只有魏如喜又这个威望,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把死尸送来。

特别是广西的那个赶尸匠,由于路途遥远,脚上的鞋子都走破,一脸的憔悴。何重黎心里很过意不去。

现在赶尸匠都向何重黎告辞,回到自己的原籍。他们只是地处偏远的手艺人,留在阵法里无益。但是都给何重黎带来一些礼物,有的带来了长明灯的灯油,有的带来了一口棺材,也不知道是这么搬过来的,有的给了一个小瓶子,告诉何重黎,里面装的是熬好的尸油,还有人带了黑色糯米,这种黑米的禾苗,每天只能在午时能够照射阳光,所以稻田所处的地方十分有考究。还有人送来了丹砂、硫磺等物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每个人都向何重黎询问魏如喜的身体如何,何重黎都一一答复,魏老爷子现在身体还威武,只是不方便见人。

何重黎一一送走了这些赶尸匠,这些人大部分都不年轻了,而且从他们的语气看来,都没有带徒弟。如何重黎这样的年轻人,在赶尸行业已经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当这些老师傅在以后的十几二十年内都会去世,手艺就都带进棺材,赶尸的手艺即将失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