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铁血丹心之大汉帝国 > 第37章 孔莺莺:那呆子从来也没关心过我

第37章 孔莺莺:那呆子从来也没关心过我(第5 / 8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我们啊---”诸葛看看魏直成,微笑答道:“我二人的文举,7月8日考的一轮会试,我和魏直成大哥,都进入了前300名,7月10日考的第二轮会试,目前还在等结果,说是这两日就会张榜公布---”

“我找人私下问过了,魏直成大哥和诸葛,进入最后殿试的前100名,当无问题!”孔孟尝边上,摇着折扇,慢悠悠说道:“但这次,咱们拿了武举的三甲,估计太子一系,会在文举考试中,全力阻击魏直成大哥和诸葛,我估计,要进入三甲,是难上加难---”

“难怪那广庆王子,如此嚣张!”文清撇撇嘴,不满道。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相比而言,因从军,保荐,也可以当武官,武举考试就没有文举考试这么严格。

文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文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明经、进士两科为大汉帝国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

“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原来,这大汉帝国的文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9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文官了。

按大汉帝国的的文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县太爷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

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一般的寒门子弟,如果不依附八大世家,是很难取得具体官职。

象魏直成、诸葛,之前都是举人,魏直成还当过一个小官,但诸葛就一直候补着。

大汉帝国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朝中官员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八大世家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魏直成和诸葛,因为有孔家的推荐,这投卷,也就免了。

现今的大汉皇帝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进士的规模,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大汉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一开始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现在每次录取多达100人,其中一等进士10人,二等进士30人,三等进士60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也就是“恩科”,象之前文清金殿击退五国使团,皇帝准备赐官,手续上就可以走这条线路。

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7月初举行。乡试是头年的七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七月是夏天,到京城考试,叫“夏试”,这就是会试。

会试考两轮,第一轮从上千考生中,选出300人,第二轮,再从300人中,选出100人。

也就是说,两轮下来。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100名左右。

会试考完以后,紧接着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一般在会试以后的七日。

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这大汉帝国自建国起,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文举考试制度,逐步形成的一套很严格的文举考试制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