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避火之物(第3 / 4页)
种种不合常理的异象,把几人的猜测汇聚到一个关键点上——这两件东西很可能不怕火烧,是可避火之物。
这块充当内层包袱皮的丝织物大约有两尺见方,两边较为齐整,另两边参次不齐,像被撕裂了一般。蔓延的红线,也是到断裂处戛然而止。看起来,它的对接处应该还有一片或者数片这种东西。
展开这块丝状物后,里面露出四本线状的古书,以及九张泛黄的羊皮纸。
四本书很普通,看起来也并不古老。蓝色封面,左上角标注有书名,均写着“列子”二字。里面的字迹是清末或民国时期常见的那种石印繁体字,不难辨认。
几人翻看一会儿,又与从网上搜出的资料比对,发现书中的内容,与战国初期,隐居在郑国圃田的思想家列子列御寇的作品完全相符。因此这四本书,确认是列子的作品无疑。
除了这四本书,九张羊皮纸上也有字迹。但不是石印字体,而是用毛笔蘸墨汁写成的繁体字。上面圈圈点点,密密麻麻,有大有小,字迹杂乱无章。
所以,一切必须谨慎,不得不防。
回到警局后,祝陨生没有过多声张。他略过了驼背人的事,把其他的事都单独汇报给了方局长。
方局长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听从了他的建议,决定严密封锁现场发现兽皮的消息。所以打开兽皮的时候,现场人的不多。只有祝陨生、方局长、两位副局长,以及技术处的钟处长在。
……开启的过程是跌宕起伏的,甚至比下午在慈云观初见兽皮时更加令人匪夷所思。
他们在兽皮内,总共发现了两层十四件东西。
这些字迹除了有些重叠的,以及极其潦草无法辨认的外,几人大多都看得懂。但令他们感到费解的是,这些着重圈画的词汇里不断提到“归墟”、“归墟之井”、“天师堂”、“天师”、“仙人”、“鬼”、“妖魔”、“仙山”、“巨人”之类的怪异字眼,让几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几人琢磨半天,猜测这些词语可能与道教的某些传说有关,也没觉得多稀奇。
毕竟此物发现地是在慈云观内,书的作者列子,据说也是个道教的代表人物。因此他们觉得,这几本书和羊皮纸八成是那老道士收藏的东西。与案子本身应该没有太大关联。
基于这些猜测,他们把研究的重点离开了这些神叨叨的内容,而把注意力着重放在了那半张兽皮和丝织物上。
毕竟,此二物与书本和羊皮纸相比,透着太多说不出的离奇,很吸引人的目光。如果说那捆兽皮逃过大火洗礼是个巧合的话,那它里面包裹的书本纸张皆是完好无损又该如何解释?
第一层,是半张一米见方的兽皮充当的包袱皮,那是半块生有雪白色毛发的某种动物的毛皮。几人之所以断定此物是一张兽皮,而不是毛毯之类的丝织物,是因为他们在皮张的末端,发现了一条一米多长的兽类尾巴。
打开兽皮,里面露出第二层。
这一层还是个包裹,由一种很薄的布构成。那是种奇特的丝织物,质地柔软顺滑,宛如上好的锦缎一般。泛着星星点点的亮光。
从眼观判断,这块丝织物的材质,极像是择取了那张兽皮的毛发织成的。
它打底是白色,上面密布着丝丝红线,曲曲折折,构成了许多开叉的脉络。脉络的周围,标注有许多细小的文字,很精致,也是用红线织成的。字体很古老,几人表示从未曾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