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猎唐 > 第十四章 飞剪式帆船

第十四章 飞剪式帆船(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水车、圆锯床、滑轮组、缝纫机、车床,要实现这些其实并不难。

公元前八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滑轮;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出现四十齿的青铜棘轮,不久后又出现了铁质棘轮;公元前后的汉朝,中国有了精确到毫米的钢铁加工技术,如果给工匠足够的时间进行手工研磨,精度还能进一步提高……甚至可以说,只需提出创意、画出草图,工匠们就能自己造出来,反正用于木器加工的机床,精度强度要求都很低。

只有缝纫机比较复杂,幸好只是用粗大的针去缝船帆,构件无需做的那么精细,结构越简单越好,只要能用就行。设计的踏板通过皮带传递动力到机身,利用偏心轮把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运动,于是针就能上下刺了。

除了工具,生产组织形式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在秦朝武器制造业就实现了流水线作业,中国造船业至少在孙权造海船“长安”时就实现了专业细分,但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战争的摧残也许是文字记载的失传,后代的手工业中却没有搞流水作业。

但这一切对于许辰这个“外来者”完全不是问题!专门化的公棚一建好,事先经过数月培训的伙计们很快就能上手,生产效率自然大幅度提高。

美国于1853年建造的“大共和国”号,长93米,宽16.2米,深9.1米,排水量3400吨,主桅高61米,全船帆面积3760平方米,航速每小时12~14海里,横越大西洋只需13天。

许辰眼前的这一艘便是“大共和国”号的仿制品,长约三十丈,宽五丈有余,自龙骨线起垂直于甲板的距离共为三丈,主桅杆高约有二十丈,船帆面积更是与原品相差不大。

但要是说它就是一艘血统纯正的剪式帆船,似乎又不太公允。许多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在它身上得到了体现:

中国领先欧洲六个世纪的水密隔舱。这艘船分隔了七个隔舱,如果其中一个进水,船只仍能继续航行;如果两个隔舱进水,这艘船还能排水自救;即使运气坏到极处,有更多隔舱进水,也能减缓船只的下沉,给船员足够的逃生时间。

北宋时期发明,而英国却要等到十九世纪前后才会使用的可收放平衡舵。风向稳定、长距离航行时,舵板升起,不产生水下阻力;需要快速转向时放下舵板,平衡舵的舵压中心至舵杆轴线的距离小,所以转舵力矩小,能够非常轻松的操控航向。这样的舵,既能适应远洋航行,又能在风急浪高多险滩的复杂海情下灵活自如。

加上良性的竞争机制,多劳多得的工资报酬,充分调动了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五百多人不眠不休,抢工十日,终于将这艘梦幻般的帆船造了出来。

穿在大毛竹筒子里的绳索和滑轮组,让船长可以站在船头视线开阔的地方,转动舵盘控制船尾的舵板。

飞剪式帆船作为最优越的风动力船只,其兴起之迅猛,没落之突然,使得其短暂又辉煌的一生让众多帆船爱好者叹息不已。为此,尽管在气燃机轮船大行其道的年代里,依旧有许多发烧友或环保爱好者自行将飞剪式帆船的设计图放在互联网上讨论,同时不断做着改进,更有许多资金雄厚的土豪们自发设计、建造能够用于航行的帆船。

为此,想要得到这样一份详细的图纸,对于当年的许辰来说并不困难,难的却是将记忆中的东西再次默记下来。自从来到这个年代后,许辰便时刻有一种危机感,为此,对于飞剪式帆船这样的利器自然是最为重视的。

绞尽脑汁之下终于将大概的图纸重现了出来,但细节之处却有许多模糊的地方,于此,许辰只好一边自行琢磨一边重金聘请洪州船厂的老船匠作为顾问。好在许辰每一次只是旁敲侧击,这才没有被万家察觉到。

不过从设计图到船下水,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