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科举) 第122节(第2 / 5页)
秦放鹤细细看过,发现都能从过往的朝廷邸报中找到痕迹。
如此看来,第一轮便似海选,浅而广,一则考察考生对政治的敏感度,二则考察他们的应变能力,毕竟这么大的题量,但凡脑子转得不够快,压根儿写不完。
这会儿天还没亮透呢,砚台里的墨汁都凝固,书写干涩,有碍观瞻,秦放鹤不急着答卷,先去火盆边烤暖和了手脚,又背着手在号舍内转了几圈,心中便有了腹稿。
如此大的书写量,先写草稿再往答题纸上抄是万万来不及的,而卷子上又不许过分涂抹修改,对答题速度慢的考生无疑是噩耗。
今天有些阴天,直到午时前后,白惨惨的日头才不情不愿从云彩后面出来,秦放鹤的腹稿也打得差不多,这才坐到书桌前,在草稿纸上飞快地列了个框架,又对比考卷长度重新分段、构建……
此时双双缠绵病榻,少不得修养个一年半载,故而都不曾进京。
初九一早,号炮再响,众考生纷纷起身洗漱。
再世为人,秦放鹤颇注重保养,先不紧不慢烧了热水,略饮几口,这才就着洗漱。
若说会试之前的考题多少还涉及单纯做学问,那么会试,几乎就完全是在选官了,不仅题量大,而且每一道都是从四书五经延伸出来的时政。
第一场便足足有六道题目,三题四书,三题五经,悉为论政,不少于五百字,不多于八百字。
会试题量大,考生们写得累,考官看得也累,所以多少字为一段落看着最舒服?起承转合如何接洽最流畅?都可能在潜意识中影响考官观感。
他动笔算晚的,可架不住胸有成竹,便是下笔如有神,不多时,两道题就写完了。
午饭来时,秦放鹤的第三题都写了大半,正在劲头上,也不抬头,端的一气呵成。
有经验的考官能从落笔和行文看出考生状态,下笔时他在做什么想什么,可曾犹豫迟疑,都看得出。
什么诗词歌赋,果然在正经科举面前都是旁门左道,此时便都弃之不用。
初九开始答卷,当日日落时分便可第一次放号出场。
答不完的,最迟不得晚于初十傍晚交卷。
也就是说,快则四个时辰,慢则十六个时辰,考生们不仅要精准地锁定考题来源和对应的政治事件,还要及时写完最少三千字,最多不过四千八百字的策论文章。
相较乡试,难度何止拔高了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