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科举) 第154节(第1 / 5页)
历年不是没给过,何必重复?凑合凑合得了。
此言一出,不光李掌局,便是其他各部官员也心思翻滚,琢磨陛下到底什么意思。
别国有没有的,与我朝何干?要不要是他们的事,可给不给……总归是朝廷的体面。
李掌局张着嘴,似乎刚回过神来,“这,这如何使得?如今书局库存不过是简装,打赏也就罢了,可若要做两国之交,未免,未免……”
他没说完,但意思大家都懂:
国人好客,总觉得人家千里迢迢历经风险来了,心意难得,便要大肆回馈。
可今年有点反常。
原本各衙门想着陛下整寿,本就该借机大肆庆贺,谁能想到呢,拨款不增反减。
甚至造书局那边还巴巴儿等指标呢,愣是连个影儿都没有。
于是今日上朝,造书局的掌局李大人便率先发问:“陛下,已是十月中,各国使者将至,不知今年要印多少书,准备多少典籍呢?”
未免太寒酸了。
这就好比你去拜年,临走前主人家回礼,哪怕同样都是一斤茶叶,用草纸随便裹了丢过来,和用精致瓷罐装好后放在雅致的木匣子里,重视程度和意义截然不同。
每到年末年初,天元帝做梦都在盘算国库里还有多少钱,故而听了这话,就有些肉疼,“每年单给各国上贡的还礼,造书局开销几何?照今年来朝之数,又将所费几何?”
李掌局倒也尽职,天元帝一问,他便张口说出金额,“我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数目庞杂,每年赠与的少则三五种,多则数十种,每种么,少则三五本,多则数十乃至数百本,未有定数。若寻常市面上卖的,一本也不过几十、几百文,可若两国还礼时,少不得板用好木,纸用好纸,墨用好墨,便是雕版也要重新刻过。再则装订,一概线、蜡,都要特制的,若给他国国君或王公贵族者,少不得再施以金箔……”
各部官员都读书,却从未这样直观的了解官方赠礼成本,一边听,一边本能地在心里算,越算越心惊。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国仰慕者不在少数,每每有使者来访,返程时带一批新书都快成惯例了。
给客人的么,总要体面些,所以造书局大多会根据朝廷派下来的指标,重新开版印刷,是为外交精装版。
刻板需要时间,印刷装订也需要时间,各国快的十一月就到了,再不开工,还真有些紧张。
天元帝嗯了声,轻描淡写道:“书局库存多少?”
李掌局脱口而出,天元帝听了,忽然笑了下,“这不是够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