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科举) 第375节(第2 / 5页)
世人总嚷嚷什么“文死谏、武死战”,一时热血上头的翰林们是真的不怕死。
秦放鹤骂了声愚蠢。
只有无能的蠢货才会自己寻死,做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对了,”孔姿清说,“你之前跟我提及的那个孟有年,倒是颇有成算,非但没跟着胡闹,还帮着阻拦……”
如今的孟有年已官至侍读学士,在盛和帝面前也挂了号,私下与孔姿清相互配合,很是不错。
出海一事尚未过明路,但针对太学学子冲突的调查却已全方位展开了。
两名被降职的教授曾试图找傅芝求情,结果门都没进去。来找秦放鹤,也是避而不见,十分黯然。
因国子监祭酒孟平安抚不当,事发当天就扩散到整个京城文人圈子,影响极其恶劣,许多书生、太学生联名上书,要求严惩海外闹事者。
更有甚者,趁机跑到宫外敲登闻鼓,要求遣返海外学子。
曾经因出身、学派而壁垒分明的大禄文人们,都在此刻摒弃前嫌,集体将矛头对准了番邦人。
说话间到了宫门口,二人下轿点卯,中间不免与各衙门同僚寒暄……
因盛和帝亲自下旨,各衙门都很卖力,前后不过三日,太学闹剧的第一层真相就公之于众:
在太学的海外学子大致可分为西方和东方两大派系,西方学子中以法兰西国和罗马联邦的几名贵族学子出身最为高贵,背后的祖国也是欧洲实力第一梯队,所以以他们为首。
而东方各国大多都曾与大禄朝有着频繁且直接的密切往来,谁也不服谁,儒家文化的影响又让他们相对内敛,所以各自为政,倒是没怎么抱团。
“翰林院也有几个毛头小子差点被人蛊惑,竟私下联络,意欲在大朝会上上书陛下……”上朝的路上,孔姿清对秦放鹤无奈道,“被我按下了。”
“二、三十岁的毛头小子?”秦放鹤嗤笑,“欠打,该打。”
他之所以提高翰林院的地位来对冲内阁,就是因为翰林院的成员们大多初入官场,涉世未深,身上有股冲劲儿,无坚不摧。
但如果这股冲劲儿用错地方,也会是不小的麻烦。
孔姿清跟着笑了一场,“所幸陛下处置及时,倒也安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