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3 / 3页)
他这才稍微舒服一点,注意力也就转移到他的朋友县太爷的身上,县太爷这几都不成人形了,后来无意中,道士得知县太爷不来找他的原因,心里很是难受。
可是一直有几个无赖,想占甲道观的庙产,无赖上面也有人,府里批下来,庙产是无赖的。县太爷不惜亲自进省,对臬台愿以顶戴来保甲是冤枉的。
臬台还算清正,判无赖败诉了。
知府和县太爷坐下仇自然不必,甲对这位朋友那是很感激,不过他觉得自己一个出家人,没什么能力报答一位朝廷官员,不想很快机会就来了。
那--年大旱,清朝时期,遇到这样的旱灾,求雨也是县长的本职工作。他们要官袍顶戴跪在龙王庙前,以朝廷大员的身份请上降下甘霖。在这个时候,他们绝对是弱势群体,一个应付不善,不但上司要怪罪,就是百姓也可以加以老拳。(当时的确有县长求雨,被暴晒致死的记载)
要这位县太爷与道士甲的关系,请甲出来帮忙求雨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他没这么做。接连几跪庙,他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元气大伤,有左右就问他,为什么不请道士呢?
承他的好意,留在他住的山洞里吃过一顿饭。
他告诉这个客人,自从他上辈五代开始,就如此修行了。
除非有所成就,否则不许下山,除非是为了收徒。
原因呢,就是他上代那个道长甲,其实也是在城市里道观中修行的。
不过他们这一派属于道家的丹鼎派,对于一些应用性的法术,会,但是几乎从来不使用。
县太爷自己和道士是朋友,既然知道道士修的是丹鼎,那么请他求雨,就是难为他。
求不来,丢朋友的脸,求得来,损朋友的道,自己不能这么为人做事。
道士甲一开始也很担心,要他求雨虽然不专业,但是到底也会一点。
这次大旱他可知道,实在是上降灾,不要自己这种涉猎过的人员,就是专业修这一一门的也求不来。
要想求也行啊,代价太大了,担心了几,没人来烦他。
正因为如此,甲很被城里的轻薄人羞辱过。
认为你不就是一个道士,不算卦,不画符,成不就是浪费粮食吗。
惟有一个人,对甲很不错,就是当地的县太爷。
县太爷是个捐班,也就不是科举出身的,但是这不代表他没学问。
他不但儒家经典他很精通,对道家思想也有研究,他和甲交谈过,认为甲很有道德,因此呢两人成为了方外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