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一波三折的李君羡案(第1 / 5页)
当时唐朝的律法对妖人有严格的界定,李君羡案里的妖人指的便是员道信。
《唐律》有明文规定,“诸造妖书及妖言者,绞。”
李君羡妖言案两年前还有一桩张亮妖言案,当时的证据和妖言描述很具体,处于国家层面来说,判决的很重。
【有关武则天的事迹中,还有一个比较传得玄乎的时期,那便是所谓、‘女主昌’‘女武王者’的预言,牵扯到李君羡的死亡。
简单来说,就是武则天天命暴露,而李君羡之死是充当了武则天的替罪羔羊。
这一说法流传甚广,唐朝的国史以及后代史书都有记载。
二凤啊,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李世民真的很不想要这种高强度的出镜率,可偏生历史就是如此。
【武士彟在贞观的经历可谓是平平无奇,偏偏在死的时候有了个小爆发。
李渊也是在这一年死的,武士彟正好是在哀举期去世的。
当时造成的轰动可不小,毕竟虽然忠君爱国是基本要求,可谁也没真就因为皇帝的去世就直接死翘翘啊,这在当时的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史料对于这一块的描写可能是为了突出武士彟的忠和旁人的震撼,有些夸张的地方,但起码武士彟在李渊哀举期去世铁板钉钉。
这下子,武士彟的名声在当时可就有些高,李世民不管如何起码都得做出点表率,纳武则天进宫就是释放讯号。
讲武则天自然无法避免李世民和李治这两代帝王,只是因为都是武周时期的历史,自然得向着点武则天,李世民这位前皇帝,可不就得顺着背点大大小小的恶锅嘛。
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林书只能说,皇家的瓜又多又好吃。
【李君羡案件,一句话概括便是在贞观二十二年犯罪被杀。
两《唐书》和《通鉴》是历史权威性的史学著作,在记录李君羡案件的出入不大。
对李君羡案件定罪的罪名有两个,分别是与妖人交通、谋不轨。
这个表面文章对于贞观时期不受待见的武家很重要,至于武则天的感受,没有人会去在意。】
说下来一下子就通顺了。
当然,这只不过是因为女帝的生平值得研究,所以去推敲她入宫的动机和背后政治因素。
说不定就是二凤见色起意呢?
不过看在二凤今天被扫伤有点多的份上,林书默默把这句话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