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梦里都有一个陶渊明(第1 / 4页)
两者放在一块好像完全没有能攀上关系的地方,陶渊明也没有能和刘裕相提并论的地方,但,可能要叫你们意外了,陶渊明和刘裕在后世,前者的名声更加要响亮。
归根究底,可能是陶渊明会写诗会写文章吧,折磨过我们的全文背诵,自然刻骨铭心。】
万万没想到是这么个理由,朴实无华的叫人无法反驳。
后世到底是对“全文背诵”这四个字有多怨念?
【东晋上层吃香喝辣,小民为了糊口都困难,桓玄起兵清君侧,陶渊明那会儿还挺热血的,和我读到他诗时想象中仙风飘逸的老头完全不一样。
【说完沉重的,接下来说个咱们骨子里都住着的人吧。
我们还讨论过,为什么一旦受挫了,疲惫了,就想要躲到深山去种地,后来发现,可能是从老祖宗开始就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吧。
传承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埋藏在种花家心里的种地之魂,从未断绝。
当然,如果真要像是老祖宗那般当牛做马的种地干活儿,当我们没说。】
前面百姓听了还很奇怪,怎么还会有人喜欢种地呢?
陶渊明加入桓玄的阵营,但清君侧往往都是连带着把君一块清了,陶渊明看清桓玄的狼子野心,转过身头也不回的又去投靠讨伐桓玄的刘裕手下,成为一名参军。
好神奇啊,完全想象不到这两个人居然还会有过交集,陶渊明在我这就是没有朝代的人,他这个人的名气,说实话比混乱的两晋后期都要名声响亮。
但,刘裕大胜后,陶渊明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半点不犹豫去投靠刘敬宣。
但这次他还是失望了。
前面的桓玄、刘裕好歹还有点本事,这次投靠的这个连担当都没有了,于是,他彻底辞官回老家了。】
虽然他们种地就会觉得踏实,但如果有条件的做工的话,不会有人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
等听到后面就明白了,果然,还是熟悉的味道,并不是想要把自己累死累活的种地。
这样他们就放心多了,还以为天幕脑袋坏掉了呢。
【405年,东晋许多人都做出了选择,前面我们说过的刘裕,成为东晋最大的权臣,然后走上至高之位;
而另一个,就是我们要说的主人公——陶渊明,他再一次辞职回家种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