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生儿黄疸(第1 / 2页)
2.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凡符合以下特点之一者即为病理性黄疸:1黄疸出现过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可见于宫内感染、rh溶血病;2黄疸程度过重:足月儿血胆红素>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3黄疸进展过快:每日血清胆红素上升超过85μmol/l(5ml/dl);4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5黄疸退后又重新出现或再度进行性加重。
【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因过多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1)感染 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但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
(2)肠肝循环增加 饥饿和喂养延迟、先天性肠道闭锁、巨结肠等均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的α-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见于母乳喂养儿,黄疸于生后3~8日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停喂母乳3~5日,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诊断。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新生儿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增高引起的以皮肤、黏膜、巩膜黄染为特征的临床现象。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死亡或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胆红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约80%来源于血红蛋白。原因有:胎儿血氧分压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出生后新生儿建立呼吸、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70~90日,成人为120日),血红蛋白的分解速度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肝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红细胞前体较多。因此,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新生儿8.8mg/kg,成人3.8mg/kg)。
2.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胆红素进入血液循环,与白蛋白联结后,运送到肝进行代谢。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联结胆红素的量也越少。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非结合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与y、z蛋白结合,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催化下,形成结合胆红素,经胆汁排泄至肠道。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极微(生后5~10日达正常),因此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含量及活力极低(生后1周开始增多),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差;出生时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低下,早产儿更为明显,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3)红细胞增多症 即静脉血红细胞>6x1012/l,血红蛋白>220g/l,血细胞比容>65%。常见于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及糖尿病母亲所分娩出的婴儿等。
4.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差 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含量及活力极低,生后1周才开始增多,早产儿更延迟,不能将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结合胆红素。
5.肠肝循环特点 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无细菌,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而肠内α-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非结合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非结合胆红素又可被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再送至肝,导致新生儿的肠-肝循环增加。
总之,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增多,而其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故临床上极易出现黄疸。下列因素:饥饿、缺氧、酸中毒、失水、溶血或出血、用药不当(如用磺胺药、氯霉素等)、严重感染、肠梗阻(每克胎粪含胆红素达35mg,可明显加重肠肝循环致病理性黄疸病情加重)等可使新生儿黄疸加重,临床应积极预防。
【新生儿黄疸分类】
1.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al jaundice)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重者黄疸可遍及全身,大便呈黄色,尿中无胆红素。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1一般情况良好;2足月儿生后2~3日出现黄疸,4~5日达高峰,5~7日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日出现,5~7日达高峰,7~9日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4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05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