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给孩子真正有益的教育(第6 / 7页)
内部驱动力是一种持久的行为驱动力,能够有效保持孩子行为的积极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行为的内部驱动力,多给予孩子精神奖励,有利于维持培养的成果,加深影响。比如说以拥抱、亲孩子来奖励孩子。
内部驱动力有对事情的兴趣,自己的内部需要等。兴趣很好理解,而内部需要的话,就比如说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说,孩子喜欢做模型,是因为它能够在成功做完一个后,体验到成就感,体验到自我实现感。家长可以据此,适当的培养孩子对某一件事情的兴趣,引导孩子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培养孩子的内部驱动力,让孩子形成内部动机。
7. 对于孩子来说,变化即不安
实验的结果引起了很多教育学家和家长的警示,让人们认识到了外在诱因的不良影响。
这个实验结束后,很多的科学家又在不同兴趣组里进行,实验的结果都与这个实验一样。这充分的说明了外在诱因对行为以及行为的内部驱动力的不良影响。
6.4 教育策略:正确对待行为的内外驱动力
从心理学家反复的实验证明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教育孩子的启示:
(1)物质奖励要谨慎。
6.2 心理实验:绘画与奖励
其实家长们给孩子的这种物质奖励,是孩子行为的一种外在诱因,但是驱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不只是有外在诱因,还有一种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内部驱动力引起的动机,如对某件事情的兴趣。
心理学家把动机分为这两种,并展开了对这两种动机对行为的影响的差异性的研究。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个体的行为,究竟哪一种动机更好?
实验选取的被试是一些会绘画的孩子,他们被实验者随机分成了两组。其中,实验者对第一组许诺“画得好就给奖赏”,对第二组则只是告知“我很想看看你们的画”。
实验时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绘画。绘画结束后,第一组的孩子们得到了实验者的奖品;第二组的孩子们则只是得到了实验者们称赞的话。
物质奖励是外在诱因的一种,如果在个体行为后给的物质奖励过多,就会对孩子行为的内部诱因产生很大的损害。如果有一天,孩子对行为所给的物质奖励没有了兴趣或者是不再满意,那么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所以,给予孩子物质奖励时要谨慎。
但是很多家长都缺少这个意识,想要孩子干某件事情的时候,直接就以物质进行诱惑。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简单实用,所以一直用这个方法使孩子配合。
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当你们总是用物质进行利诱的时候,孩子的内部动机就会被外部诱因给抹杀,从而使孩子的行为积极性被抹杀。比如说当你用1千块钱让孩子在班里那个第一名的时候,孩子会渐渐的认为自己只是为了你的钱而努力学习,而会忘了自己是因为喜欢在学习上体验的成就感而学习。这样,就相当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变得只与你的钱挂钩,当他有一天不再对你的钱感兴趣的时候,也就是他丧失学习兴趣的时候。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物质奖励的时候一定要谨慎,避免让它影响到孩子行为的积极性。
(2)培养孩子的内部驱动力。
实验进行3个星期后,实验者发现第一组的孩子大多都不情愿主动去绘画,绘画的兴趣明显降低;第二组的孩子们却一如既往的很有兴趣地积极绘画。
6.3 实验结论:外在诱因会对个体的内在驱动力产生负面影响
从实验的结果,实验者得出结论。
结论一:外在诱因引起的行为的强度、持久性都不如内在驱动力引起的行为。
结论二:外在诱因的存在还会对个体的内在驱动力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