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 > 三、读书感悟

三、读书感悟(第4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怎么阅读?

首先,要保证阅读时间。如刘良华教授每年看电视的时间,加起来不到20个小时,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一有空就读,利用边边角角零碎的时间来阅读思考,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其次,有灵活的阅读方式。再好的书都不可能每页都有用,一本书可以只读其中对自己有用部分。如刘良华教授就是这样,买回一本书,觉得哪页对自己有用就撕下来读,其他的部分就扔在书架上,束之高阁。而余文森教授则是要用到的时候就去读,不用的时候就不读,据说这样有目的的阅读效率很高, 他一周的生活安排大概是这样:两天上班,两天阅读,两天写作,一天娱乐。可见,阅读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生活习惯。

其三,要进行阅读后的反思。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和持续的修炼过程,需要不断反思,其形式可以是写读书笔记、教育随笔、读后感等。“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反思使阅读深化,阅读推动了反思。

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我们不必害怕学生花整块时间在读书上面,我们不必吝啬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遨游。让书籍去充实心灵,满足人类对文化知识的原始欲望。

阅读会带来幸福,这是一种精神的收获。教师通过广泛阅读,不仅能够重塑自我,还可将阅读的激情外化为一种影响力,播撒给渴求知识的学生,这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教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阅读是教师学习的最基本途径,那么教师要阅读什么呢?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观点,值得借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着重读好以下三类书:

第一类)教育类。

(1)新课程图书。包括每个学科的新课标、对新课标的解读等书籍。了解 新课程与旧课程变化,理解新课程教材的编有_顺序和意图,掌握学科新体系的结构”

(2)教育文章。一份调查表明,教师最喜欢阅读的教育文章顺序依次为:一是“叙事性教育文章”(占54%),二是“教育案例分析”(占32%),三是 “教育杂感或随笔”(占12%),四是“理论性文章”(占2%)。从中不难看出, 教师所看的文章以休闲感想类为主,阅读起来轻松,能引起共鸣,从而促进再阅读,而理论性的文章相对比较枯燥,理论性太强,阅读起来费劲,故阅读者较少,但这部分的文章恰恰是我们广大教师所欠缺的条件性知识,是我们教师三种教育类知识中的短板,是严重影响我们专业发展的瓶颈。建议多阅读此类 文章,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如阅读《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福建教育》。

读书方知读书少,读书才悟读书妙。愿大家能一生与书为友,有好书相伴!

(3)教育名著。教育名著包括国内名著和国外名著,国内名著让我们了解国情,国外名著让我们开阔视野。每个教师都应该阅读大量的教育名著,而且要有几本名著伴随终生,百读不厌。与经典为伴,与名著为友,以名师为镜, 以名家为师,我们要善于向成功的教育实践家请教、与专家大师对话,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和沟通。

第二类)专业类。

专业类的书籍能确保自己的专业身份,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在一定范围内树立自己的专业权威。有了较强的专业知识,能保证课堂讲授的科学性,能较好地征服学生,与学生良好沟通。因此每个教师在自己的案头要必备几本专业书籍,随时查阅。

第三类:文化类。

据研究,如果把教师的知识分为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和 文化性知识,那么当其中文化性知识占72%时,成为名师的可能性最大。大凡名师,其文化素养都极高,文化功底都极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