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地带(第1 / 1页)
《悲惨世界》里的一个毫无机会的下层贫民,只为偷一块面包,就被判刑,又因惦记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们生计无着,越狱几次,不断加刑,19年后才被放出来,姐姐和她的孩子果都不知所终。在这里,一块面包断送了全家的“财路”,紧跟着几口人活活饿死,这样的“处罚”,相对来说是何其之严酷无情、蛮不讲理!
再假如这样的故事受到严格审查,不能出版发表,有了灾难而不让曝光,那这个社会就一定不会有救了!
总算我熬过了那些忐忑小心地做着学生的日子,暂时取得了部分的“自由”,拥有了一些机会。
但另一部分的自己,我明白,仍还在接受耐性、意志等全方面的磨练,无穷又无尽……
2003年9月11日中秋月圆夜,北京。
有一个好的机会,将过去零零星星的作品,结成两本书出版,是件十分快意的事。
岳建一老师教我要有所侧重,我便重新作了调整,把文论部分集中在一起,经由分析作家、作品及其内在精神、心性,外围环境、历史,探密“灰色地带”中的是与非,真与假,美或丑,取名《灰色地带》;其他文化随笔和有关哲学、思想、教育、历史等方面的内容,组织在另一部书里,取名《不死的光芒》。内中所收文章,主要是上学期间写的。那时候独居斗室,很少有什么活动,就特别随意地读着书,顺便留意一些较为重大的文化、社会话题,或主动,或应约,参加过其中的讨论,兴趣使然、命题作文皆有之,一篇篇攒下来,数量可观,发表后也产生过不大不小的反响,甚至遭到某些报纸、杂志上纲上线的批判。好在中国再不是“文革”年代了,否则的话,用不少过来人谆谆告诫的道理讲就是,你早已卷起包裹走人了。
我没有走人,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在于数几位老师的关怀和爱护。我知道,他们不一定仅仅对我这样个学生怎么样,而是在保护自身的良知良能,保护我们好不容易才宽松、自由了一点的言论环境。
倘从那一方说,我心里就会升起一股股说不清的悲凉意味,毕竟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依然在“非此即彼”的逻辑怪圈里把持权力,借以压迫新鲜的观点、意见,不许任何意义上的探讨、批评,更不愿看到和他们不一致的思想出现。
这股势力有时候你可以忽略,有时候却不能轻视。
尤其当对方处于强势地位,自己却处于劣势、弱势,不能自保时。
最弱、最劣莫过于学生,一个不小心,前途、命运就会被无情的权力之手掐断,哪个环节脱开,一辈子的人生就会跟着全部倒掉。因此,我最痛恶的事情之一是“严打”或“开除”学生,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借口。
记得金庸小时候“玩劣”“调皮”“讲义气”“争自由”,在中学和大学数次被退学,好未“开除”,加上当时管理松散,“各自为政”,他能找到其他机会,重新就读,又因没有户口等等上的人为限制,一切招聘以考试成绩定取舍,才得进入报业,终未埋没。但如果这样的事五六十年后再演,那他就彻底完蛋了。
可见,一个社会对于人的惩罚程度的轻与重,还应该和它可能给予人们机会的多和少相关。本身就很缺少机会的社会,其对人的处罚也不应是过于苛刻的。种种对于言论、身份、精神、择业自由的诸多限制,反向地要求我们应从轻处理各类事故。直到前者能充分得到保障了,一个社会的制度、环境是良善健康的了,量“罪”、量“过”的从严,也才可能是说得通、行得通的。
早先我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后来看了雨果的《悲惨世界》,多少方明白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