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1 / 1页)
这一日倒也奇怪,只见几个番人也不往榷长去,反倒一头扎进了甘家的广源当铺:“我要压这东西,掌柜的你倒是看看值个多少银子。”那番人将个木盒子置于柜台上,贵叔神态自若的接过盒子,这才一打开便不由觉得眼前一亮,木盒中的珠子差不多像两个拳头加起来这么大,且外形圆润色泽均匀,即便在暗处依旧闪闪发光,果然是上等货啊,即便比起那贡珠也是毫不逊色的,于是立刻又笑眯眯的冲番人伸出五个指头。
那番人看来还是有些犹豫,最后还是咬了咬牙:“成,五百两就五百两吧。”到东晋来做生意的番人哪个不是腰包鼓鼓的,而此人竟然沦落到要来当铺当东西,若他三个月不来赎当这便是个死当了,珠子是上等的珠子这回可是赚到了。
“收货入库!”那番人也是愤愤的拿着当票走了,想来心中也是不平,这样极品的一颗珠子竟只当来了五百两,越想越懊恼,但没办法这是当铺的规矩。
“恭喜掌柜的又做成桩大买卖。”那边上的朝奉虽说年纪小,但也是见惯了市面的人,自然看得出这票生意中当铺能赚多少,果然姜还是老的辣,那新来的掌柜都日上三竿了还没见着人影,顶上镇着两位掌柜,他们这些做活计的最重要的是看准风向站好位置,新掌柜虽然是靖少爷“钦点”的,不过眼下看来似乎是跟着老掌柜比较保险,想到这里那位朝奉也是一个劲的巴结贵叔。
贵叔倒是一副司空见惯的模样,苦笑一声:“恭喜什么,我这还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吗?这珠子又岂值区区千两。”他的手轻轻一沾那颗珠子,凝视指尖许久,嘴角终是牵起一抹会心的笑来。(未完待续)
甘靖自认也是见多识广,但眼前这一叠画着古怪符号的图纸他竟然一点都看不懂,那些被七绪称作为数字的字符像是西边哪个番邦的古老字体,随后七绪又将一叠厚厚的小纸片呈于甘靖面前,七绪在每张小纸片的左侧都弄出了两个洞来,而后又用绳线系好,她将丁字账与凭证的原理都细细给甘靖说明了一遍,不过看甘靖的神情,这些都够他消化一阵了,这一点上小石头的悟性似乎更高一点。
“我也粗粗比对过,你这法子倒是记录得更清楚些,不过你这都是跟谁学的,我知道贵叔肯定是教不了你这些的。”甘心在听完七绪的说明后,再看这些被叫做丁字账和凭证的东西,不由得眼前一亮,她还真有两下子,单说是这一手做账的本事,甘家上下就无人能及,自己果然也没看错人。
七绪依旧在逗弄着那两只小乌龟,小乌龟看起来似乎比前段时间看起来胖了些了,这当然是七绪的错觉了,她不过是感慨小乌龟似乎比自己还小强,竟然可以屈居于甘靖的淫威下存活至今:“没什么啦,不过是小时候在黑水寨遇上个外国商人,是他教给我的,在他们国家这种记账方法是很普及的。”甘靖虽然看起来一副不怎么相信的样子,但在黑水寨遇上个把外国商人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是以眼下甘靖也是勉强接受了这个解释,并说要将这种记账方式推广到甘家的每间铺子。
广源当铺的账簿是由贵叔亲自送来的,甘家的规矩是账簿一律不准带离账房,而每半年老板会查账,即便是那时候各家铺子的掌柜都要将铺子里的账目重新整理抄录好送到甘家,如此也是做存档用。当然七绪和小石头而后整理的账目与贵叔做的差不了多少,甚至可以说他们只是原封不动的照抄了遍,当然他们也没有忘记带走那些花大力气做的丁字账和凭证,想必贵叔对她的这番作为也是相当认可的吧,否则今早在甘府恰好遇上他时,他怎会笑得一脸春风。
“照你看广源当铺的账目有没有什么问题?”其实广源当铺与大哥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不是不知,但这也是一直以来他有意去回避的一处,毕竟牵扯太多而他也不想叫爹娘对他太过寒心了,只可惜见到爹对大哥百般维护的样子,他的心却早就寒透了,难道小儿子就不是儿子了吗?
“从账面上来看很干净,出乎意料的干净。”虽然甘靖没有明言,但很多事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但七绪在心里也早就打定了主意,她做人的原则其实很简单,谁对她好她也会对谁掏心掏肺,反之她也会百倍奉还,甘家那么多产盐甘靖却独独让她去了广源当铺,而今又突然问起账目上的事,加之先前甘靖给她分析得有关甘家大少的事,她并不认为把这些事情串联起来会是偶然,甘靖虽说是为了报答老爹昔日的救命之恩,但老爹也教过她受人恩惠当涌泉相报,在他们父女最走投无路之时是甘靖向他们伸出了手。
“既然你能这么说,自然是对账目有不一样的看法咯。”
“我们不过是红尘中的凡人,试问一个凡人又怎么可能把一切都做得尽善尽美呢,账目也是一样,干净得有些过了头反倒叫人生疑,看似每笔支出都合情合理写得清清楚楚,但很多支出项目是无法去证实的,比如这一项。”七绪的手点在报表上“其他”的科目上,“这个科目的定义最是含糊,虽然每一笔看起来数目都不大,但总和到一起就会发现恰恰是这项支出占去了广源当铺几乎一半的收益,身为广源当铺的掌柜七绪言尽于此,至于旁的事就要靖少爷斟酌了。”
。。。。。。
沙洲本就是边关小城,但这丝毫不减弱这座城市对四海商贾的吸引力,而间或在大街上看到几个番邦人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一直以来士农工商这个排名在百姓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加之近来东晋国内大兴文风,只要稍微不用为五斗米担忧的家庭几乎都把孩子送去念书以求日后谋个功名,对于经商或者是商人他们是打心眼里看不起的,尽管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商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商人一如既往的偏见。正因为这样在番邦人眼中,东晋人是不会做生意的,自然也有很多投机取巧之士趁机来到东晋国用些假货鱼目混珠,换得东晋的丝绸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