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本德宗道章(第2 / 10页)
《易经》说:君子应该及时地进德修业。
举例
秦惠王是战国时秦国的君主。苏秦曾经以连横的谋略游说他,让他兼并六国。惠王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就不能高飞;典章制度不成熟,不可以随便杀伐;政治和教育还没走上正轨,不可以劳烦大臣。您不远千里来教导我,我很高兴,但兼并六国的事情还是将来再说吧!”此后,秦国励精图治,为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勾践是春秋时代越国的君主。周敬王二十六年,吴国灭了越国。勾践夫妇被囚禁在吴国,喂牛、养马、砍柴、扫地,什么活都干。这样过了三年,勾践一直谦退忍让、低三下四,吴王放心了,终于让他回到越国。回国后,勾践带头倡导艰苦朴素,穿没有颜色的衣服,吃饭没有肉,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十年的努力和积累,让国力变强。大夫文种献了灭吴的七种谋略,勾践只用了其中的三种就灭了吴,一雪当年的耻辱。
汉代名将韩信在没发迹的时候,品行很差,经常吃人家的白食。有一天他到集市上去,有个无赖见到了他,当着很多人的面侮辱他说:“你这家伙虽然个子很高大,还喜欢带剑,实际上你胆子很小。不怕死,你就刺我一剑,怕死,你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看了那人一会儿,低下头,弯下
腰,从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围观的人都笑韩信胆子小。
原典
先莫先于修德。
安莫安于忍辱。
注释
注曰:至道旷,亦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宽,难容于众;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齐家,其间能忍、能耐,和美六亲;治国时分,能忍、能耐,上下无怨相。如能忍廉颇之辱,得全贤义之名。吕布不舍侯成之怨,后有丧国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解释
注释
注曰:外以成物,内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齐家治国,必先修养德行。尽忠行孝,遵仁守义,择善从公,此是德行贤人。”
解释
现代人追求实际和利益,都不讲道德,甚至把讲道德的人看作傻瓜或者迂腐。实际上,这是目光短浅者的看法,不讲道德、没有修养的人只能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做不了大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品德高尚,因为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才能服众。
曾国藩平生最强调一个“忍”字,能否忍耐一时的屈辱可证明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宽阔、目标是否远大。所以民间自来就有“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殃”这句俗语。
《易经》说:尺蠖的屈是为了伸,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实力。
老子也说:忍受一时的屈辱是为了将来的荣耀,善于柔
才会更强大。
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