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纺纱的瓶颈(第2 / 3页)
“好,朕答应你。文思院的大使在么?”朱由检回头叫了一声。
大使赵德川立刻上前向崇祯行礼,躬身等候着皇帝的命令。“给他需要的材料和人手,让他去试验,朕3日后再来看看能不能做成新的纺车。”朱由检毫不迟疑的说到。
视察完文思院,准备离去时,站在文思院门口的朱由检对着张省声说道:“把1万9千担棉花做成棉布出售,就能赚取5万银两以上的利润,看起来利润不少。
但是,在一个月之内完成,六个月之内完成,还是更久的时间内完成,这个区别就很大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任何推动节约人力及时间的技术,都要重视起来。
“为什么不能把这纱锭竖起来?用一个纺轮带动,这样就可以多增加几个纱锭,不就能增加纺纱的效率了吗?”朱由检终于想起了,后世纺纱机同面前这个三锭棉纺车之间的区别来了。
张省声固然对崇祯的说法感到不知所措,毕竟他可不是研究机械的专家。就是边上的大工匠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皇帝说的是什么意思。
倒是站在纺车边上观察纺纱的一名年轻人,听了崇祯的话语之后,顿时大叫了起来:“我明白了,只要把这些纺锭竖起来,就能让他们按照同一个速度和方向进行转动。这样只要动力足够大,纺锭就能不断的增加下去…”
“闭嘴,陛下面前也是你能喧哗的?”年约50的大工匠顿时出声对着年轻人训斥道。
朱由检伸出手,对着大工匠摇了摇说道:“没什么,让他说说看,怎么才能把这纺锭改成竖立着的,朕很有兴趣。”
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而这个穿衣还排在首位。大明边军以北方为人数最多,但是偏偏北方能种植棉花却不能纺纱织布,导致每年都要从南方调运上千万匹棉布北上。
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在北方织布的问题,不仅运河的船运可以减轻压力,而且北方百姓的穿衣问题也能够解决。
更重要的是,如今漕运混乱不堪,朕却只能睁一眼闭一眼,无非就是京师及辽东诸军的粮饷及寒衣,都需要依靠漕运解决。
古人云:投鼠忌器,正是目前漕运问题的最好写照。唯有解决了,穿衣吃饭问题不再依靠这条运河,朕才有这个底气去动漕运这个难题…”
听到崇祯对自己如此推心置腹,张省声顿时恭敬的回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好好整顿文思院,把这个纺织业在京城建立起来的。
大工匠不得不答应了声,然后转身对着年轻人恶狠狠的瞪了一眼,才说道:“好好回话,别出言无状,惊扰了陛下。”
年轻人对着自己的伯父吐了吐舌头,走到崇祯面前指着边上的纺车,提出了他设想的改动方案,及如何用一个纺轮带动所有竖立纺锭的方式。
虽然对于纺织机械的原理不怎么精通,但是对于机器朱由检并不陌生,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任何机器基本上都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只是稍稍询问了几个传动部分的问题之后,朱由检就认为这个方案是可行的,他温和的说道:“你叫什么名字?如果给你材料和助手,你需要多久才能完成?”
“回陛下,小民张进和,只要能给一部纺车让小民修改,3天之内小民就能完成。”张进和完全不顾及伯父张满的眼色,大包大揽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