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上海(第2 / 2页)
去年中国这个东亚帝国开放口岸的消息,终于在这些东南亚地区经商的商人口中流传了开来。而刚刚开放的上海口岸,不仅拥有大量的货源,价格还比广州、澳门更为低廉的消息,同样也传了出去。
因此当今年的季风刚刚吹起时,那些商人们便已经迫不及待的驾船出发,想要赶在所有人之前,赢得一个开门红。
背靠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发达的手工业制作,使得上海港拥有着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内陆各省生产的各种原材料,经过了长江运到江南地区,通过太湖地区的手工业者的加工制作,各种成品再次运到了上海。
可以说,上海港刚刚成立没有多久,便展现出了成为亚洲第一港口城市的潜力。由于上海工商业的急剧发展,使得宋应升发布的土地丈量公告,很快便从上海县士绅百姓的谈论中边缘化了。
只有那些土地位于浦东的士绅们,才依然在努力抵制着土地清丈。但是这些士绅的声音很快就成为了上海士绅中的非主流。仅仅因为隔着一条黄浦江,位于浦西的一亩下田也是浦东上田价格的3倍,
对于新度量衡的颁行,上海县的士绅百姓很快就平静的接受了,毕竟上海本身就是一个棉纺织中心的城市,商业较为发达。新度量衡比之旧度量衡使用起来更为准确方便,极大的减少了商业贸易上的纠纷。
但是对于上海的士绅来说,重新丈量土地,他们还是存在着抵触情绪的。但是如果不接受土地重新丈量,他们就无法更换新的土地产权书,也就不能再进行土地转让。
一部分较为顽固的士绅,决定抵制新的土地丈量,他们原本也没打算出售自己的土地,因此认为哪怕换不到新的土地产权书,他们也没吃什么亏。
不过一部分拥有上海县城内外土地的士绅,则很快便倒戈了。因为土地交易市场开办之后,上海县城内和县城附近的土地便开始缓缓上涨了。
去年在县城外自家土地上建立仓库、客栈的士绅们,很快便发觉自己修建的仓库和客栈还是太小了,完全无法容纳那些外地来上海设立货栈的商人们。以往只有秋后才会兴旺起来的上海县,在今年春天,就开始火热的不得了。
在土地交易市场上进行土地交易,完全是按照土地产权上的面积进行计算。当土地价格不断高涨的时候,便是多出一个平米,对于地主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
于是,原本应当抵制土地清丈的地主们,很快就出现了支持清丈的声音。这些地主的土地大多在上海县附近,他们掏钱贿赂清丈的官吏,把自己土地边上的荒地、公用地甚至是某些百姓的小块田地也圈入了自己的土地之内。
拿到了土地产权证的地主,很快便在土地交易所以高价出售了这块土地。因此很多百姓突然发觉,他们的土地不知不觉就成了别人的财产。这也使得,崇祯二年上海县的土地纠纷官司开始频繁发生。
为了减少此类官司,宋应升不得不再次追加了一条,土地清丈完成后,必须公示30天,没有异议方才能颁发土地产权证书。这条规定极大的打击了土地交易的热情,让不少投机者甚为不满。但是宋应升很快也发现了一个好处,这些官司的出现,使得那些抵制清丈的百姓开始转变态度,积极的开始更换了旧田契。他们生怕,自己的土地也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别人财产。
于是,原本只是松江府治下的一座上海老县城,开始跌跌撞撞的走向了,自己前程远大的未来。
来自景德镇的瓷器,来自湖广的大米、茶叶、棉花、竹木,来自浙江的丝绸,来自福建的茶叶和来自天津的各种黄铜和铸铁零部件,新式纺纱机器,玻璃器等等。
在上海开港的一年之后,大明各地的商人似乎突然之间就反应了过来,都想要在上海设立一个分号,以作为销售。
原本聚集在一起,想要反对重新丈量土地的士绅很快就散去了。他们实在是没时间讨论这个事情,各地商人向上海县聚拢的同时,也推动了上海的城市建设需求。拥有土地的本地士绅,现在需要考虑的是,究竟是出租土地好,还是出售土地划算。
而进入4月后,来自巴达维亚、万丹和马尼拉的各国商船陆续出现在了黄浦江上。这些数百吨的大船,一船便运走了十多只乃至二十多只内河小船从长江沿岸运来的各种货物。
不管是荷兰人还是英国人或是其他国家的商船,今年从一开始便直奔上海而来,他们甚至都没有在南中国沿海的港口停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