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商谈四(第1 / 2页)
若是在平时,这点隔阂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任何隐患朕都不想冒。京畿新军的军官大都出自陆军军官学校,先生不仅是总参谋部的总长,也是军官学校的校长,在这种双重身份下,先生对于他们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但是,想要达成这个设想,就必须让后金主动来进攻守备森严的蓟州城,而不是绕道南下去攻打京畿不设防的其他城池。
就这一点来说,崇祯的建议是最为正确的。如果大明皇帝的旗纛竖立在蓟州城内,那么后金的军队就不太可能绕城而过了,大明皇帝的价值显然要高于京畿附近的那些州县的。
虽然现在看来皇帝亲征很危险,但是如果崇祯只是跑去蓟州守城,那么倒是并没有什么问题。蓟州城虽然比不上京师,但是皇帝亲临必然能够激发蓟州军民作战的勇气,加上新军在边上的护卫,皇帝所冒的风险并不大。
而皇帝亲征的好处却有许多,一来可以给援军北上拖延时间;二来皇帝亲征带走新军主力,京城的官员也就没什么可弹劾的了;三来皇帝既然亲征蓟州,各地援军只有加快行军,不会再找借口拖延磨蹭,要不然就是政治事件了。
孙承宗虽然作出了退让,同意皇帝亲征,但他也让崇祯作出了保证,崇祯只能待在蓟州城内,不得再往前行。待到各地援军抵达蓟州防线之后,崇祯就必须回返京城,而他倒时会前往蓟州接管战时大本营的职责。
上书房内的一番长谈之后,孙承宗最终还是退让了。小半原因是被崇祯所说的理由所动摇,大半原因则是看在了崇祯表露出来的坚定决心上。
在孙承宗的心中,其实也是隐约觉得,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皇帝能够亲临前线,对于鼓舞前钱将士们的士气,还是非常必须的。
蓟州镇守卫的长城各关口,都是险峻的关要,但是这些关口守御时间最长的连半天都没有撑住,实在是让他大跌眼镜。
孙承宗督师关外过,自然很清楚后金军队的战斗力。这些建奴野战的确胜出了明军不止一筹,但是对于攻城作战的能力,却并不怎么样。否则他也不会提出,凭坚城用大炮的堡垒战术来对方后金兵。
辽东平原上修建的堡寨,都要后金耗费了好大的力气去攻打,往往还不是直接登城战,而是围城迫降为主。但是依托燕山险要修建的长城关口,却轻易的被长途远袭的建奴所攻下了。这显然说明了一件事,要么就是建奴的攻城技术突然提高了;要么就是蓟州镇的官兵太平日子过的太久,已经失去了战斗的意志。
至于崇祯提出的让福王监国的建议,也被孙承宗毫不犹豫的挡了回去。孙承宗认为,只要皇帝留在蓟州城内,就不会遇到什么安全问题,那么也就没必要设什么亲王监国,免得让有些人以为有机可乘,在京城弄出事端来。
孙承宗的态度很是坚决,朱由检也只能摸着鼻子同意了。虽然崇祯想要第二天就誓师出征,但是却被孙承宗拒绝了。天子亲征自有礼仪,不可以轻率从事。因此明日崇祯前往北郊大营誓师和祭祀旗纛之后,先让一部分军队前往蓟州,而崇祯则在第三日同后卫部队一起出发。
京畿都督府下辖新军六师,除了左良玉第4师已经前往蓟州之外,还余下了1、2、3、5、6师。孙承宗觉得皇帝应当把这些军队统统带上,只留下两个没有番号的新兵师防守京城就可以了。
不过崇祯却不认同这个看法,第一、五师是骑兵师,他自然是要带走的,第二、六师是步兵师,第3师则是车骑师,他觉得留下一个步兵师协助孙承宗控制京城还是需要的。
“朕出征之后,孙先生便要独当京城守卫之重任,手中没有一只可靠的军队如何能成?朕在京城,锦衣卫和御前侍卫亲军自然不敢不服从朕之命令。但是朕出征之后,孙先生的命令未必就能让他们完全信服。
如果是前一种,建奴就不必绕道破关。直接把宁远防线拿下,依托辽沈进军,步步为营的攻打到山海关前岂不是更为安全。现在以一只偏师绕道千里破关,看起来颇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好处,但是这只军队却成了真正的孤军。
只要明军的战斗力稍稍强上一些,这只军队就只能把鲜血耗尽在燕山山脉之中。女真人打了这么久的仗,怎么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所以后金能够快速的分成三路破关,一是出其不意;第二便是守关的将士并无战意。蓟州镇属于九边之一,这可是大明战斗力最强的边军,边镇的将士都如此,那么其他地区的卫所军就更不用提了。
孙承宗之所以想要接受茅元仪的建议,带着京畿新军主力出征,那是他知道这只新军经过了2年的操练之后,不管是战斗力还是士气,都是在一般水准之上的。带着这样一只军队前往蓟州,应当不会被后金军队的气势所吓到。
只要新军能够依托城池挡住后金军队的一二次进攻,那些被吓破了胆的蓟州军和卫所军,也就能够慢慢恢复一点士气,同后金军队在蓟州城纠缠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