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诛来俊臣(第2 / 2页)
圣历二年,言官群谏,弹劾左御史中丞来俊臣谋逆等罪状百余条。神皇陛下震怒,着大理寺和刑部会审。四月,大理寺上表,报来俊臣谋反之罪属实,连同有大逆之罪十余条呈递于龙书案上,陛下朱批御示:三日后问斩。
大周沿袭唐律,所有被判斩首之人都要收监,等到秋后定量用刑。如今圣旨批示即刻问斩来俊臣,足可见天威震怒。
四月十三,来俊臣被押往朱雀大街口用刑。那一日艳阳高照,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洛阳百姓倾城而出,仿佛过年一样涌到刑场围观。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手起刀落,来俊臣人头落地。这个最善罗织嫁祸的酷吏宠臣,终就还是死在了自己最善于罗织的罪名之下。
“听说那来俊臣人头刚一落地,围观的百姓们便蜂拥而上,将他的尸体挖眼剥皮,连五脏六腑都掏了出来。”观风殿的长廊下,两个宫人正低声议论着。
“那岂不是连个全尸都没落下?”
上官婉儿低垂着眸子,道:“前日陛下曾召见过狄公,狄公进言,酷吏如来俊臣周兴者,不除不足以固国本。陛下当时是点了头的。”
褚先生缓缓坐回席上,双拳紧握,指节泛出青白色:“如此说来,陛下是有平反冤案之心了?”
上官婉儿说道:“这些年来朝中积怨甚多,平反昭雪,已是势在必行。”
“那么……前番因许敬宗、李义府谗言而获罪的人,也可以恢复声名了?”褚先生望着上官婉儿,目光灼灼。
褚先生口中所指,正是高宗一朝的名臣——褚遂良。
宫人一撇嘴,道:“听说他手下判死的官员不计其数,如此结果,也是报应。”
两人的声音缓缓消失在廊道尽头。转过弯的屋檐下,杨辰仰面望天,灼灼日光照得她双眼发花。檐角铜铃在春风吹拂下琳琅作响,漫长的冬日过去后,春天终于来了。总算是乌云散尽,等到一个艳阳天。
高宗永徽六年,褚遂良因反对高宗废王皇后而立武皇后,被高宗贬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调任桂州都督,旋又贬爱州刺史,终是爱州偏远之地郁愤而死。死后二年,许敬宗、李义府诬奏褚遂良煽动长孙无忌谋反,高宗下诏削其官爵,其子褚彦甫、褚彦冲流放爱州,不久被亦杀。
褚先生名彦华,是褚遂良幼女,当时被寄养在长孙无忌府上,按律充入掖庭。后因诗文出众,提为内文学馆掌书。从长安到洛阳,她在蛰伏于这皇宫之中,隐忍三十余年,为的就是有一天能亲眼看到父亲平反昭雪。
上官婉儿何尝不明白她的心思?可其中复杂,远非局外人可解。侍奉武则天这么多年,上官婉儿渐渐明白,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圣明和正义,有的只是神皇陛下一人的喜怒。陛下高兴了,即使是个奸人也能加官进爵,比如许敬宗、来俊臣;陛下不高兴了,就算是当世颇具盛名的忠臣大贤也逃不出抄斩,身死名灭的命运,比如褚遂良,又比如她的祖父,上官仪。
上官婉儿望着褚先生,缓缓说道:“婉儿必会尽力而为。只是……先生还请再耐心些,这次不成,日后还会有机会的。”
“日后……”褚先生听出了她话外之音,怔怔坐于席上,叹道,“我已等了三十年。竟不知我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