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天灾厄变(第2 / 3页)
建元元年以来,虽天灾频发,然南越闽越臣服,东瓯归收,农桑兴国,万民安乐,陛下自是无须忧虑。”
话虽这样说,但刘彻的心情却没有因为司马谈的分析而有丝毫轻松,思绪反而多了起来。
正待要再问下去,包桑进来说众位大臣已在塾门等候多时了,刘彻才收住话头,正了正衣冠,传旨上朝。
刘彻把问题带到了朝上,并且兴致勃勃的对大臣们一一询问,询问之后便是责难。
在将大臣们一一数落过后,刘彻宣布道:“高园遭灾,是朕之过,朕自今日起,素服五日。内史石庆,着即免职,闭门思过。”
刘彻对司马谈的回答显然不够满意,他狡黠一笑,指着实录上的记载道:“朕之所以忧虑,并非没有根据,是因为前年有星孛于东北后,辽东的高庙就毁于火灾。
今年刚刚开春,高园又再度毁于大火。不知道是天意还是人为?
你说‘相分而又相应’,这让朕想起了董仲舒当年在策对中的话,这是不是皇祖的在天之灵在警示朕呢?”
司马谈犹豫再三,觉得还是把天象和人事分开来说比较稳妥,要不然可就说不清了。
他整理一下思路道:“董公之言,过于玄秘,陛下也曾经说过,不可尽信,不可妄测。
朝堂上的风雨,有时候就是如此莫测,往往刘彻一个兴致勃勃,就代表太皇太后与皇太后族系的人落马。
表面上的处罚和被处罚,隐藏在背后的往往却是智谋和权力的较量,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
如若四年前,赵绾不丢失那份要命的奏章,太皇太后就算对刘彻有多少愤怨,也不会公开阻挠新政。
因为她也要避嫌,吕后的教训,是所有人避之不及的,天下人也会落下话柄。
臣记得周昭公十八年,宋国发生天灾,郑国亦惧。
史官欲以宝物祭灶,祷于上天,以乞救于上天,免于灾祸。
子产闻之,言于王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
臣又闻,宋襄公在位之时,陨石落入境,鸟退而翔,国人皆惧之,内史叔兴曰:‘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
由是观之,臣认为高园大火,乃天行之常,非上天谴告,若强自惶恐,怕误了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