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4(第3 / 4页)
他沿着小巷子往前走,果然看到巷子左右各开着两道小门。
现在是早上,又非休沐日,巷子里人烟稀少,连守门的小厮都关上了门,仅余下一道浅浅的门缝。他不知道阿瑶到底变成了哪一家的姑娘,但他隐隐约约能感觉到,阿瑶距离他很近。
这种朦朦胧胧的感知,让他原本有些焦躁的心情,慢慢地变得安宁。
头顶上的枝叶忽然传来哗啦啦的声音,地上一片树影斑驳。
半大的少年慢慢地站起来,表情依旧是淡淡的:“既然如此,我便不奉陪了。”
他表情平静地说完了话,又极风雅给同窗们行了一礼。同窗们纷纷还礼,又哄笑着看他离去。忽然他转过头,问最初带他们来的那位同窗:“你的消息灵通,可知道那是谁家的宅邸?”
众人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看见了一条平平无奇的小巷子。
“噢,那一家。”同窗兴趣缺缺,“我昨日便打听清楚了,给他们递拜帖没有用处。诺,左边那家姓陈,是个没有实权的官儿;右边那家么,西北那位韩经略使,你们都知道罢?”
众人纷纷点头。不知怎么地,高肃忽然想起了昨晚那句“是稚圭派人送信来了”。
那位同窗带着她和其他几位同窗,神神秘秘地来到了一家客店里,又神神秘秘地抱出了一堆据说是“考前必备”的物事。高肃从未考过科举,因为北齐之前并无科举一制,因此对此很是生疏。与他相反的是,他的那些同窗们,大多对这些考场上的猫腻了然于胸。
“这是前些年的考题,还有太学里常做的文章。”同窗挤挤眼睛,“我费了好大功夫才弄来的。唔,我还弄来了一些帖子,但这个可不能给你们啊,那是我傍身的东西。”
(从唐朝起,考前递贴拜谒主官,是个不成文的规矩)
周围的四五位同窗,都发出了“大家都懂”的笑声。
高肃目光掠过那些物事,沉默了片刻,目光微沉。
他知道稚圭是韩琦的字。西北那位韩经略使,便是韩琦。
“……所以。”那位同窗两手一摊,“那两家就不必去了,去了也没有什么用处。”
从客店出来以后,高肃沿着繁华的街道,慢慢地往回走。
鬼使神差地,他走到了那条小巷子里,朝右面望去。
同窗说这里是韩琦的府邸,那多半便不会有错。茂密的枝叶从高墙上穿透出来,投出一片斑驳的影子。他记得清楚,昨晚阿瑶便是被抱到这里,随之消失不见了的。
同窗又嘿嘿地笑了两声,比了个“你们懂”的口型,续道:“今天夜里还有一回,你们谁与我一同去?我可听说这里的……唔,你们晓得……喜欢书生填词,嘿嘿。”
(宋朝的乐坊喜欢请书生填词,柳永即是如此)
那位同窗言罢之后,又额外地望了高肃一眼,惋惜地说道:“可惜你年纪太小了。”
周围响起了一片哄笑声。
他这话倒是不错。高肃用了四年的时间来考童生廪生,又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考取最后的名额,现在也仅仅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大约还听不懂书生们之间所谓的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