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人情(第1 / 3页)
上峰们在说话,是绝对没有这样一个小小正九品府衙知事插话的余地的。
故而众人目光都转向了他,知府大人更是眉头一皱,张口就要呵斥。
王徽却笑吟吟阻住,和颜悦色道:“这位大人识得我这部下?”
此次虽只有两名俘虏,但一个是左谷蠡王本人,另一个是左谷蠡王嫡长子,都是柔然国内地位显赫的人物,回京之后,就算达不到“献俘太庙”的级别,只怕永嘉帝也能圣心大悦,龙爪一挥,发几笔赏赐,升几个官衔,那都是不在话下的事情。
如此美差,怎不引得整个山西行省上下鸡犬蠢蠢欲动?
作为此次大捷的主将,王徽自第二天睁眼开始,就再也不得空闲,张之涣又有意提拔她,基本上每一个前来道贺的大小官员,都为她一一引荐,言辞间更是极尽溢美之能事,只把这女参军夸得武曲星下凡一般,上数五百年,下数五百年,再没可能出这样一个人才。
期间各类饭局宴席、大小操训集会,更是不知赶了多少场子,王徽自然早就熟惯了这种阵仗,再没有怯场的,每次还都带了不同的下属前去,也让手底下的姑娘小伙们早早熟悉这种官场应酬。
毕竟他们不可能在北疆呆一辈子。
女主称帝纪实
虽说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但像生擒柔然左谷蠡王父子这样的大捷, 想瞒住,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更何况阳和所驻军上下人等也都没打算瞒着。
而王徽长乐县主的身份,也再不是秘密了。
说来这也算是凯旋之后忙碌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
杀敌戍边只是手段,却绝不是目的。
各位官员们见到王徽是女子,身边更有好几个出色女将,倒也并没太过惊讶,毕竟都是当官的,私底下也有各自的消息渠道,对于鹿邺出了这么一位年轻的当代木兰,他们或多或少也是有所耳闻。
而王徽长乐县主的身份,却也以某种别样的方式摘下了面纱,王徽虽没打算继续隐姓埋名,但这多少也出乎了她的意料。
那次是大同府知府亲自驾临阳和所,张之涣自然带了王徽一同前去迎接,几人方坐下喝茶,尚未寒暄几句话,知府大人身边的一个小知事见到女参军的随从,忽然露了惊讶之色。
“姚……姚黄姑娘?”那年轻人这样喊道。
接风宴第二天, 张之涣就命人写了告示贴于衙门外头, 又连开三日流水席, 合县共庆大捷, 同时又发了数封表文奏报,飞马传至各处卫所、宣德府、大同府、太原府,俾各处上官得知军情,早拟批复。
毕竟是要回京献俘的, 而献俘这等大事、要事, 就不是区区一个阳和所都指挥使、从三品骁武将军的张之涣一个人能拿主意的了。
对于地方各级官员来讲, 献俘历来是比献祥瑞更加重要的事情,毕竟——“祥瑞”这种东西, 历来就是个子虚乌有的玩意, 有些励精图治的明君是非常厌恶这等弄虚作假又劳民伤财的东西的,就算是好大喜功的昏君, 那“祥瑞”若是献得不合上头心意了, 那也是很容易被治罪的。
可献俘就不同, 这是彰显国力物力、夸耀本朝武功的美事, 代表着边寇尽退, 家国永安, 不论明君昏君,只怕也都没人会不喜欢献俘。
更何况是受了鞑子足足两百多年欺负、一直挨打从没还过手的大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