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实业(下)(第2 / 3页)
——那就做好准备迎接通货膨胀吧。
自从两年前苏锷的船队第五次出海返航之后,她名下的现银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然而彼时她正在漠北打仗,思来想去也没什么花头,索性就拿出一部分,托苏锷和邵云启作了公证,直接在茂通和庆丰入了股,以后也是每年有红利可吃的股东了。
那时她已是正三品平朔将军,手底下还掌了雁门卫和河套平原,在金陵的声望虽说不如眼下,但也是十分雄厚,远非当年那个空有封号的长乐县主可比,再加上她出的钱也确实多,庆丰和茂通自然乐得有这样一位手握重兵的武将来入股。
她当时也咬了咬牙,把那次出海分得的全部红利——共计六百万两白银——对半分开,分别投给了茂通和庆丰两家,一家三百万,如此也就在两家各拿了十五支股子。
这已经是仅次于苏锷和大东家的大股东了,甚至比邵云启手里的股份还要多一些,而在两家经营上出现的一些大事,她也是有一定话语权的。
故而,弄些银票——甚至是现银来,发给朔州城的民夫做工钱,对王徽来说,反倒比用粮食支付更加方便也划算。
燕云四州既有煤又有铁,更有各种丰富的金属矿产,虽然不是什么富矿,但即便是贫矿,也足够发展初期所用的了。
毕竟眼下手头只是空有炼钢的技术,却都还是纸上的东西,因为材料的短缺和技术上的难度,第一台转炉还没有搭建完成,连炉子都没有,就更别提量产钢材了。
而搭建一台转炉以及实验所用的铁和其他金属,所耗相对来说自然会比较少。
故而这第一次招募民夫的人数也没有太多,煤矿七百人,铁矿一千人,且都只是在已经露天的矿床上进行开采,暂时不需拓宽其他矿脉。
至于报酬,王徽还是决定暂时以粮代币,采矿期间,每个民夫的午饭都由卫所衙门包了,权是足料的粗面窝窝就酱菜,每两日能吃一个鸡蛋,每五日有一顿荤菜,且每月每人都能领到半斗米的月薪。
毕竟燕云四州目下粮食亩产不高,又正值初春,不是收获的时节,粮铺米价颇贵,农户手里也没有多少余粮,若要支付足够的粮食做工钱,那还是得从雁门河套那边调运过来。
这期间产生的人力费、物力费,还有时间成本,就更是一笔不菲的数字了。
但即便如此,王徽也得咬牙忍下来。
毕竟基业草创,步履维艰,什么都得她这个父母官来出大头,如此就更得步步谨慎,眼下燕云四州物力不丰,可供交易的商品非常少,一旦她用了太多的银钱作为酬劳付给,就很容易造成物价虚高。
若用的是银两铜钱也倒还好,毕竟是贵金属,流通量有限,可若用了银票……
折合朔北的物价,就是每月二百文钱。
能出劳力来做民夫的,必定都是贫苦人家,而每月二百文钱,每天还能白吃一顿午饭,隔三差五还有蛋有肉,这对那些贫民来说,实在不啻于天上掉馅饼一样的好事。
朔北地区贫瘠,若说江南已初现商品经济的萌芽,那么燕云就是八字都还没一撇,此地百姓对银钱的需求不大,反倒是各类现成的粮食布匹、生活用品,那是非常缺乏。
直接支付货币对王徽来说自然更加省事,甚至还有更简单的法子,什么银子铜钱都用不着,直接发银票就得了。
然而她毕竟还得为燕云的将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