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文人风骨(第1 / 2页)
于是,率先领会到聂冠卿一番苦心的谢凯,恭恭敬敬的对自己眼前这个垂垂老矣的主考官做了一个长揖。然后转过身,头也不回的大步离开。而他的脸上,无奈和失落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坚定和自信。萧和知道,不论其他落地考生有没有将聂冠卿的话放在心上,至少对于谢凯来说,他已经传承到了那一份家国情怀。
于是,其他人见谢凯转身离去,大部分也都跟着离开。不论如何,这一科已经同他们无缘了。至于他们当中的每一人是否能做到方才聂冠卿所说的,也只能让下一科的主考官去分辩和见证了。
而瞧见围观的考生们渐次散去,一直强撑着站立说话的聂冠卿眼前一黑,顿时瘫倒在地。
“为何朝廷在这一科取士前没有明文禁绝西昆体,你这是不教而诛,将天下士子推入绝境!”见谢凯此时无话可说,他身后的落第考生们纷纷叫嚷起来。顿时,场面又几经失控。
“朝廷取士又不止庆历元年这一科。尔等当真胸有韬略的话,下一科再考,自有登科之日!”郭稹见状,连忙大声说道。这时,只见谢凯无力的笑道:“下一科,说的倒是容易!我等考生在这天子脚下,时日短的从去岁发解试前便一直待着汴梁城之中,到现在也有半年的光景。四年一科,我等人生又有几个四年?”
话音刚落,在场的落地考生们纷纷低下头去。确实,为了他们人生之中那可能是唯一的一次机会。这些考生们甚至有在京中客居多年的。别的不说,就拿眼前的谢凯来说,自从上一科落地之后,除了当年回乡看望过一次爹娘,之后的三年里他都客居在京城之中。虽说大宋对于读书人有着诸多的优待。但是对于他这样的寒门子弟来说,在物价偏高的汴梁城中苦读三年,压力可想而知。
“四年之后,却是不知又有多少英才辈出。我等前人,又怎会一直受上苍垂青!”谢凯想起过往种种,不禁有些叹息道。确实,在文教昌盛的大宋朝,四年的光景,又不知会有多少青年才俊蓬勃而出。萧和听罢,心中也不住暗叹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四年的时间,确实太长了。
谁知听罢谢凯看似心灰意冷的话语,聂冠卿却微微一笑道:“方才遇见一点挫折便在此自怨自艾起来。将来又岂能为我大宋撑起一片天!朝廷开科取士,难道就是为了让尔等一科不中便自暴自弃不成?老夫承认,此番你等落地确属时运不济。但你等今日之表现,却让老夫觉得你等确实需要今日的历练,日后方能成为我大宋的俊杰。”
话音未落,不远处街道上传来了传递边关紧急军情驿卒那急促的马蹄声。聂冠卿心中一动,指了指马蹄声的方向道:“眼下西北边关吃紧,凡我大宋子民均要为国分忧。我等文人士子,虽然不能提刀上阵冲杀在前,但也要以文为刀,以诗作剑,为朝廷平定西夏出谋划策。”聂冠卿侃侃而谈道。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从袖中掏出一张写满字迹的书笺,略显吃力的继续说道:“而今你们在考场上诗学西昆,论则骈俪。除去富华绮丽的辞藻,晦涩难辨的故典外,可有一丝对眼下西北战事的真知灼见?对朝廷上下种种弊端的深谋远虑?”聂冠卿一口气将话全都说了来,顿时有些脱力,剧烈的咳嗽起来。
旁边的其他考官见状,一下子将摇摇欲坠的主考官扶住。而他方才的一番振聋发聩的话语,也让在场的所有落地考生们哑口无言。这其中,也包括了萧和。虽然他这一科侥幸登科,但是不得不说,方才聂冠卿的那番话却依旧直指他的内心。萧和第一次深深感到,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英之中,确实有让人叹为观止的道德操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时的萧和,不禁想起了这句后世人传颂千年,象征宋人士大夫家国情怀的最强音。虽然这句话的原创者范仲淹此刻远在延州,而那篇名扬天下的《岳阳楼记》也要等到几年后才被写成。但这丝毫不妨碍大宋士大夫们忧国忧民情怀的表露。
自然,如今在科场之上扬名天下的士人学子们,便是日后大宋朝堂之上传承忧国忧民情怀的一代名臣。而今日在这东华门外教训开导落地考生们的聂学士,也是昔日里那懵懂躁动的青涩少年。家国情怀,在这一刻的沉默之中,扩散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