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0.4 掘墓人(第2 / 3页)
规模发掘,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
陵区很大,车只能停在外面,上山下山,没过多久,一行人,除了施可可,渐渐走不动了……
上世纪50年代,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掀起过一阵开挖古墓的狂潮,明十三陵中,定陵,就是那一时期打开的。以郭沫若、茅盾、邓拓、吴晗、范文澜为首,一大批有政治地位的文史研究者,急欲通过大规模考古,寻求突破。郑振铎、夏鼐等持不同意见,担心冒然行动,缺乏相关保护知识和经验,文物改变理化环境,发生一旦发生损毁,铸成无可挽回的千古遗憾。
闹到国务院,周恩来一锤定音,“我对死人不感兴趣”。有了这句话,胆子大了起来,原本是想动长陵(朱棣),希望能找到永乐大典,还好留了一手,先拿定陵练手。结果真不错,皇冠、龙袍,巧夺天工,一见空气,尤其织物,短短几分钟,就从辉煌耀眼,变成一堆尘埃。
中都嗣王墓,也是这一时期,下的手。前前后后,历时五年,总共找到十座,是上林省文物局,以及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成立后,接到的第一批“大活儿”……
这两个系统,很有意思,其它爵位继承,都是近亲,线性向下传承。此二者却不是这样,属于某个家族,但具体由谁担任,并非按照嫡长,族内位高尊贵者,共同推举产生。
跟教皇类似,当选时,一般年纪都已经不小了,一代之中,不知要轮到多少人,实在找不到了,才过渡到下一代。中都这个嗣王,仁宗时期始封,到靖康之难南迁,总共只传了四代,却有二十几人。
两宋王爵,不光授予、承袭方面,很吝啬,待遇也十分有限。嗣王比照郡王,从二品,通常不到万户,而且虚封,实封为虚封三分之一,每户每年三百文……
当然,这并不自动意味着,嗣王的日子,一定过得很紧巴。
前两年,中国考古界的盛事,西汉海昏侯大墓发掘,上林社科院,王来峰亲自率领一支队伍,也参加了。第一代海昏侯,也就是墓里埋着的那位,刘贺,父亲刘髆,汉武帝刘彻和李夫人,“北方有佳人,遗世而duli”,的儿子,夺嫡失败,昌邑哀王。
之所以这么难挖,原因大体有二,第一,或许料到日后,会有遭劫的一天,嗣王墓,从不搞地上建筑,比如一般帝陵、王陵常见,牌楼、神道、石像生、祭坛、明楼、殿宇等等。
第二,也是更关键的,史料记载,每一座嗣王墓,落成之后,图纸毁掉,所有参与设计、施工的人,那时候没有工程师、工人之分,统称为“工”,甚至家人,总而言之,所有知道地宫坐落、入口方位、墓道走向的人,都要“处理”掉……
这次受伤,这次,黑山县日食观测之行,意外受伤,一辈子乐天的张崴,变得有些沉默。尤烈甚至暗自怀疑,是不是得上了抑郁症,一直没好意思说。
其实也不是抑郁,有点儿神叨,神经兮兮的。总是一幅若有所思的样子,偶尔,蹦出一句话,蹦出一句,好像前后都不挨着,细想吧,又挺有,似乎又挺有哲理的话。
刘髆死后,刘贺继位,胸无大志,整天吃喝玩乐,傻人傻福,武帝幼子,昭帝刘弗陵只活了二十岁,而且无后,当权的霍光急需傀儡,看中了他。当上皇帝的刘贺,还是老一套,变本加厉地享受人生,霍光实在看不下去了,仅过二十七天,废掉刘贺。诏书中,历数一千一百二十七处大错,时间紧任务重,多快好省,不到一个月,干一千多件坏事。
被废后,刘贺回到昌邑,王爵也没了,幽禁在那里,霍光死,宣帝改封南昌,海昏侯。起初四千户,没过几年又犯了事,老实待着多好,削去三千户,功臣中都算少的。
历史学家一致认为,成为海昏侯后的刘贺,物质生活不怎么样,可大墓一经发掘,立刻亮瞎众人双眼。出土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尤其竹简的发现,可能将使失传《齐论语》重现人间,十余吨,两百多万枚五铢钱,马蹄金、麟趾金、金饼、金板,共计四百余件,超过已知所有帝王陵寝。
中都这位嗣王,也是一样,初年,卷入皇位之争。尽管与权力,最高权力无缘,高高供起来,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也正因如此,龙骨山一带,二十多座北宋嗣王墓,千年以来,始终为历代盗墓贼所垂涎,甚至某些苦于财政拮据的zhengquan,都打过它主意。然而,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忙了半天,能有所收获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