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第1 / 2页)
成业和春兰腊月里回家成了亲,说是成亲,其实也就是约上亲朋好友在一起热闹一天,吃了两顿伙饭,通过这个仪式让亲朋好友知道自己也是结了婚的人了。成业结婚是被迫的,要是依着成业的脾性,还得再自由几年的,只是春兰肚子不争气,怀了成业的孩子,肚子一天天见风就长,没办法,两人和双方家长商量好了,一切从简。小两口虽然在家住,但由于是婚后第一年,免不掉得到街坊四邻家里转转。
这次回家杜怀诚发现镇上出门打工做生意的男女青年一下子多了不少。他们穿着时新的服装,端着城里人的派头,有的女孩子把头发烫的鸡窝一样,染得黄黄的,还涂了红红的嘴唇。男的穿起了喇叭裤牛仔服,有的也染了发,嘴里叼着烟卷儿,开口就是满嘴的混合了乡音的普通话,让人听了别扭又好笑。他们在街巷上招摇过市,谈笑风生。
随着农村生活逐年改观变好,镇子里似乎反而多了许多辍学的孩子。外面变化的世界让许多人眼花缭乱心生浮躁,急功近利。是否会赚钱成了衡量有无出息的唯一标准,却不问其赚钱的路数。结婚的彩礼水涨船高,一个姑娘出嫁的彩礼一下子就涨到了一万一,生姑娘多的人家因此脱贫致富立马摇身一变成了暴发户。难怪小南街的和顺整天念着一个不知名的曲子,感叹世事的变化,曲子是这样的:
三十年前,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城里人;三十年后,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农村人
三十年前,好多的姐妹俩像娘俩;三十年后,好多的娘俩像姐妹俩。
走向仕途
五十四
杜怀诚到成业那边玩了一次,悒郁的心情大为缓解。没几天他又知道了几个考到省城的同学。分别在教育学院,商校,税校,公安学校。在一个星期天几个同学约集齐了来师院找杜怀诚,一起到封龙山、西郊动物园、植物园玩了玩。杜怀诚很开心,他发现在中学时关系原本不怎么样的同学,一旦到了外面上大学了,遇到一起却是格外地亲切,真有种难以言说的感觉。
在本班,他跟邻宿舍的高庆昌、孟学中处上了朋友。同舍八人,唐山、承德、北京各一人,再有他自己是省会地区的,其余四个都是邢台的。邢台地区的几个同学乡音很重,只有孙东贵普通话还行,为人正直,说话、习惯各方面和他都很契合。说实在的,杜怀诚选择朋友还是很看重人品的。这对一个年龄不大的青年来说也挺有意思的。
友爱可以使人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杜怀诚在大学里感觉越来越充实,他发誓这四年一定要在师院扎扎实实地学习、生活,不辜负大好时光。
三十年前,很多人家把儿子叫“狗剩”、“狗蛋”;三十年后,很多人家把小狗叫“儿子”、“孙子”。
寒假间杜怀诚过得很平静,平静中又有些说不出的惆怅。
故乡无疑是亲切的,尤其在春节期间,回到自己离开半载的故乡,这对于一个很少出家门的杜怀诚来说自然有着很多的感慨。一看到那熟悉的村庄,那熟悉的颖水河,那熟悉的道路,那熟悉的地块儿,那熟悉的老树,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还有母亲为温热饭菜用了几十年的老风箱,还有母亲前几年手植的如今早已硕大根深的两颗柿子树,到处都在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哪儿都是灵魂的故乡。故乡又好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身处其中,许多业已发散的、淡漠的、刻意掩蔽的记忆的片段就像是一个个电影镜头又重新聚拢剪辑起来,是那么的清晰和尖锐,颖水河里静静的流水,村镇里漾着一股炊烟味道的空气、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乡音、人物和各种风景……所有感官能够触摸到的都在提醒着过去曾经发生过和现在依然存在和进行着的一切,都让我们的主人公倍感亲切。
爹和娘依然整天去责任田里忙碌,哥哥调到了一个山区学校教书,两个侄子也上小学了,一个三年级一个一年级;嫂子也是整天忙碌着,只是黑瘦了不少。姐姐一家搬到城里,在批发市场租了门面开起了鞋店,生意挺好。
杜怀诚没有看见鲁军,这家伙,一个学期就回了杜怀诚一封信,连“与你握手”加起来也没超过四百字,着实把杜怀诚气得够呛,准备寒假时好好掰扯掰扯的。
鲁军毕业后没考上,据说也到了省城,在一家大商场安装自行车,后来就自己租了门面卖起自行车来。金玲考的是省中医学院,这次过年回来也见着了,金玲穿着崭新时尚的衣裳,马尾辫在肩膀上左右摆动着,说话时总是微微笑着,眼睛扑闪扑闪活脱脱一个美人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