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第1 / 3页)
显然,一向谨慎的朱同志,怎么突然会有这样一番表态,很是可疑。要么是史书将当日的真情形给隐去了,尽量把朱皇帝给摘巴干净,以显示他是独立起家,无所谓僭越旧主;要么,说这样的话是朱同志一时冲动。但不管怎样,他后来肯定是想明白了(“缓称王”),甚至到了本该独树一帜的时候,还死抱着“小明王”的招牌不放——因为有了龙凤政权的羽被,他也得以让自己暂时隐身,元军的矛头自然不会首先对准他,全冲大宋的“小明王”去了。
这点,颇类似于所谓的“枪手博弈”理论——几个枪手在一块决斗,对于枪法最好的甲来说,枪法次好的乙是自己最大的威胁,所以他的枪口必然对准乙;而乙也会同样选择,将枪口对准甲。而枪法最次的丙却成了安全系数最高的那位。而实际情形很可能是:丙善于伪装,所以,它在这场博弈中胜出的几率更大。
1不久刘福通就杀了杜,因为杜自以为是读过几本书的国子监生,太过于专横骄恣了。
当时,元军的势力仍然很强,朱部要想在南方顺利发展,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元军的阻挡、打压。
所以,在“小明王”的旗号下,还是有便宜可占的,那么,副元帅就副元帅吧,反正谁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朱元璋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命。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2、风虎云龙
老郭死后不久,老冤家孙德崖居然又找来了。这次不是他亲自出马,而是派人来的滁州,来人跟老郭的儿子郭天叙接洽后,挑明了想法,说他们大帅想要接管老郭的这份家业。
这把郭天叙给气了个半死,别的不说,就冲老爹是为什么死的这点,孙德崖就是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居然跑来说这个,这脑子怎么长的啊?但遇事要冷静,这一点小郭还是明白的,所以,他便派人给和阳的妹夫送信,让他替自己拿个主意。
朱元璋接了信,也差点没乐出来:这老孙的脸皮也真够厚的,气死了别人,还想着去接他的家业不过,话显然不能这么说,于是,他就给小郭出了个主意,让他转告老孙:咱们不久是要离开老家到南方发展的。
而他现在紧锣密鼓策划的却是过江大计,只要能渡过长江,在江南站稳脚跟,进一步可以北取中原,退一步也可划江而治。
就是在渡江前不久,有一位少年英雄便投到了朱老大的帐下,此人便是后来几大重量级将领之一的邓愈。
邓愈此人,颇有点类似后来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都属于少年老成,能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他幼时聪慧好学,稍长即怀平定天下的大志。十六岁时跟随父亲和哥哥起兵,不久,父兄相继战死,他便成了这支军队的统领。
老孙得了消息,也就死了这份心。
也就是在这时,刘福通的龙凤政权创立。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于是刘福通、杜遵道1等便派了人来滁州、和阳招抚众人,欲为己助。张天祐自忖“大树底下好乘凉”,因此就率部跟随使者去了亳州,正式接受了小明王的册封。
当时,朱同志正在亲率将士攻取和阳西南一带负隅顽抗的民寨。
等张天祐从亳州回来,带回了小明王的谕旨: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才坐第三把交椅,颇有点委屈的朱同志竟当即忿忿不平道:“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于是对此任命不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