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 第13节

第13节(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老胡还深得朱老大治军要诀,曾一再声明道:“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不滥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看看,就这么简单三条,比长篇累牍的军纪都点到实处。

对于朱老大,老胡可谓忠心耿耿,而且深明大义。有一次,他的一个儿子因违反了不许私自酿酒的军纪,要被判处死刑。当时,胡大海正在前线指挥作战,有人劝说朱老大对小胡从轻发落,可是执法如山的朱老大却说:“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最后他竟亲手处死了小胡。

老胡坚决拥护朱老大的做法,对于儿子的死,作为父亲,内心免不了痛苦异常,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不过可惜的是,待到后来另一个儿子胡关住也牺牲后,老胡也就绝后了。不过他倒有一个出名的养子,叫胡德济,也是一员骁将。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朱元璋的魄力问题。古语:“执法必自贵近始”,这是古代法家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法制原则,朱元璋是严格贯彻了这点。同杀掉小胡类似,他后来还亲手将犯大逆之罪的侄儿朱文正关押致死(一说是将其处死)。

有人据此说朱元璋不近人情,的确是有那么点。但要打造一支纪律严明的铁军,就得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恩威并重,如此士卒才能乐于效命。朱皇帝晚年曾概括道:“赏罚当功罪,然后恩威并行,人心悦服。”

小邓不但足智多谋,且每战必挺身破敌,以至敌军中皆服其勇武。泗州、灵璧、盱眙等地百姓闻风归附,纷纷求其保护。至正十五年,年仅18岁的邓愈,率所部投奔了朱老大。小邓本名邓友德,朱老大非常喜欢他,故给他取了新名叫“邓愈”,并任命他当行军总管。

邓愈一生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一来可能因为他年纪小,小邓与朱文正基本是同龄人,朱元璋拿他当了晚辈看,所以喜欢得紧。甚至他兵败归来,一向铁面无私的朱同志居然都破例不罚(比如“洪都叛乱”);二来小邓确实人见人爱,很有亲和力,诸将都很喜欢他。

在未来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身经百战的小邓与朱文正等人一起,以非凡的勇气及高超的战术,抵挡住了占据绝对优势的陈友谅部几近疯狂的进攻,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的一次神话。甚至在后来朱元璋初定天下、挥师北伐时,徐达、常遇春以主力人马出山东,而邓愈则受命从湖北出河南,以偏师作为北伐军的辅助。

“明兴诸将,以六王为称首”,小邓即在此六人之列,他死后被朱皇帝追封为了宁河王,足见战功之大、恩遇之隆。

小邓是安徽虹县人,而他的老乡胡大海则早在滁州时期就已投奔朱老大了,不过一直没什么表现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资深战友的胡大海,是深刻了解朱元璋的。

然而不幸的是,至正二十二年,胡大海竟被降将蒋英所暗算,其子胡关住也一同被害。胡同志遇害后,朱老大如失左右手。

就在邓愈来投后不久,比朱老大小两岁的常遇春也来了。他其实早该来的,可惜没人引荐。

据说胡大海生得面黑臂长,身似铁塔。其身世也很奇特,祖籍竟是万里之外的西亚波斯,他的祖先大约是当年跟随蒙古远征军来华的。到了他这一辈,百十年过去了,早就被同化成典型的中原人士了。

胡大海原是一个炸油条的小商人,有“铁指头”之称,估计是善于徒手下油锅抓油条。当然,英雄不问出处,杀狗的樊哙、做吹鼓手的周勃、小商贩出身的灌婴等,不都成了汉代的开国将领,更有卖草鞋的刘皇叔还做了蜀汉皇帝。所以,胡大海不自卑。

但空有一身本领,满脑子想法,没施展机会,这个才是最让胡大海沮丧的。

就这么憋屈了好几年,直到渡江成功,占领金陵之后,胡同志才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他先是率军攻取了皖南、浙江的一些地方,并出任了江南行省参知政事;后来又受命镇守金华一带,防范张士诚部的进攻。当朱元璋将主要兵力投入于西线作战时,胡同志俨然已是东线的方面军总司令,独当一面。

胡大海是有名的白丁将军,文盲一个,但恰恰就是这么个人,曾向朱元璋荐举了诸多名士,如刘基、宋濂等,这些人在元末明初,大多是名重一时的人物。胡大海是明白他们的分量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