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袁绍服了(第3 / 3页)
感谢默默看书的大哥们支持。
“正南所言甚是,主公,无论如何,必先发兵阻敌。若无拦阻,其必长驱直入,来攻高邑。北上、南下,主公更当决断。王贼欲迫我南下,使诸侯相争,若主公按兵不动,一者失锐气,二者难保王贼不会大举兴兵攻我。”
这话是沮授说的,官渡之时屡屡献计,袁绍不纳,还要砍了他,官渡战后被老曹砍了。
这里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良解,一个被别人弄死的武将,弄死的其他武将以及小兵,少说得一百打底……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其人性贪而傲,广泛结交党人,与袁绍、曹操早年就有交道。袁绍跟董卓‘我剑也未尝不利’之后,董卓假诏使袁绍为渤海太守,许攸就是那时候跟袁绍混的。后来官渡之战,袁绍不纳许攸攻许昌之计,转而投了曹操,老曹奇袭乌巢便是许攸鼓动的。
所以曹操自己就干袁术呢,一方面扩充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安安袁绍的心,表示表示。毕竟现在关东诸侯的大环境,就是袁氏兄弟的交锋。
这可不是官渡的时候,袁绍有五六十万的兵力,曹操只有七八万,优势在握,袁绍肯定逮着曹操猛干。当然这个兵力也是虚构,实际上的官渡之战,袁绍有十万兵马,曹操则是只有两万。
似乎兵马少了,写起来不够牛逼,没有激情。所以,哎,王大将军现在都能拉出来三十万军队了……
相对来说,三十万大军,留下十万兵马看家,王言安于发展内政,更要坐收渔利,一定不会南下,他们发二十万大军行动。先吞了青州,再谋兖州、徐州。一路打到长江以北地区,如此以更强大的力量,回过头来再攻打王贼。
现在他于并州的发展其实很稳妥,离凉州远,离长安也不近。他又是一点点的扩张,人家都不拿他当回事儿。虽然韩遂不懂事儿,但是短时间内还真没法交战。
在这一点上,现在的袁绍跟老曹不谋而合,只不过袁绍是想往南打,回头再干王言。
若果真交战,一月之内王贼可调兵六七万参与战斗,两个月还可以再调集五万,三个月之后尽起大军,也有三十万的兵力。如果战事拖延,想投降都没机会。毕竟王言大军已经征召,绝不可能再将这些人送回去,不想打也得打,那时候他们就完了。
又招来亲卫,王言说道:“传令下去,再征三千民兵,与此次征召民兵合为一部,名豹韬卫,张武任豹韬校尉,整军集训。另去信郭嘉,寻机扩张。去罢。”
‘不告而攻’说的很好,意思是王言要打他,得先跟他知会一声。这话肯定是有问题的,但其实问题也不大。因为现在汉室还在,大家都算是同朝之臣,打人也得找个理由,哪怕再牵强呢,这叫师出有名。只不过王言是反骨顶脑门上的大反贼,说打你就打你,哪用找什么理由。如果非要有,那就是活不下去了。
日常感谢投月票的好哥哥们支持、
感谢投推荐的众位哥哥们支持、
事实上曹操根本不用袁绍多说,本来他就到处打仗扩张地盘。他也没什么人可打,就是袁术、黑山军,再不就是徐州。原本的黑山军还是夹着南匈奴的,不过自从王言开始向并州进攻之后,南匈奴就跑了。只有一小部分在太行山里,跟着黑山贼厮混,大部都是迁移出了长城之外。
有的认为三十万大军在手,王贼还要防备草原、韩遂,牵扯了一部分兵力,这边能调动的军队也就是七八万人。而且他们可以拉上张杨,绑上孔融一起打,能凑出来四十万大军。如此纸面上对比一番,不管怎么看,都是他们赢。
观王贼行事,非粮草充足不兴大战。其夺幽州虽两年有余,然其扩军募兵,又取雁门,战张杨,收并州流民,时有黑山贼夹杂在内相投,并州地贫,其耗粮必然甚巨。若其意在吞并冀州,粮秣必然不足。
傲然的瞥了那人一眼,许攸说道:“近二年主公西征张燕,东伐泰山贼,有甲兵三十万。王贼兴兵,意在试探我军战力。此其一也。其二便在于我等安心发展,未有大战,曹操、袁术皆积蓄力量,当今大争之时,未免太过安宁。王贼之意,便是驱我等兴兵南下,此贼雄踞北方,可收渔利耳。”
是故,攸以为,今次王贼来攻,不足为虑,其意在试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