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坏了,我这个师父没用了(第2 / 6页)
找鼎、寻橦、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已经流行开来,其中往往还会有各种歌舞表演。
其他东西虽然有趣,但最让沐春关注的,还是要数那吐火吞刀的杂技。
尤其是吐火,更是让沐春看的十分眼热。
这种歌舞便是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秦汉时期,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加上道教和儒家的兴起,这种活动便逐渐蔓延向了全社会,即便是寻常百姓也能参加。
在此时庙会还是只有在重大节日才会进行,而庙会也往往只会在各个寺庙道观举行。
这个时期的庙会更多的还是道教佛教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举行的活动。
大型的庙会只有在重大节日才会出现,倒是一些小型的庙会,或者秦天更愿意将其称之为集会,倒是颇为常见。
只是沐春一直耿耿于怀,显然是不能轻易放下。
剩下的旅途倒是平淡。
每到一个城市,一人一虎一龙便会小住几日,看看沿途的风景。
许是快到了过年的缘故,不少城市都逐渐变得热闹了起来。
很快沐春便被各种热闹的场景吸引,忘记之前的不快。
后世民间常说的赶集,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
人一多,就热闹了起来,走街串巷的卖艺人,还有拿着各种手工制品希望能够换取一些钱财的百姓,都给这集会带来了几分人气。
尤其是临近年关,不少人都需要置办年货,为过年做准备,或是在过年之前抓紧时间多挣些钱财,以希望能够过个好年。
这其中最吸引沐春的,还是那些杂耍艺人。
在这个时期,杂技又被称为角抵戏,或者叫百戏。
这其中最让沐春感到流连忘返的,要数各地的庙会了。
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
在最开始的时候,这其实更像是一种祭祀的活动,跟平民百姓的关系不大。
而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往往会在宫殿或房舍里祭祀先人,与之对话。
但单纯的祭祀还是略显单调,于是慢慢的,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增加氛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