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真腊商人(第1 / 2页)
护卫们很快便搭建好帐篷,从船上运送来桌椅。崔瑾请商人进帐细谈。
真腊商人好奇地四处张望。或许是因为没有见过如此简单便搭建了房屋。
“请坐!”崔瑾微微一笑,与柴令武坐下。柴令武微微蹙了蹙眉头,因为这个商人身上香气太重了,熏得他只想打喷嚏。或许是因为盛产香料的缘故,真腊人便用檀麝之类合制成香料,男女身上都涂抹,一个个香喷喷的。而真腊天气又热,不一会儿便是汗流浃背,所以他们一天要冲洗无数次澡,大多跳进河里洗,也部分男女老少高低贵贱,全都赤条条地在河里泡澡。
真腊的语言自成一体,就是邻近的占城暹罗人都听不明白。做官的有官话,做秀才的有秀才才能听懂的话,僧道也有僧道的话。城市村落说的话都不同。这就像中国的官话和方言一样。好在这个商人长期在周边各国做生意,所以各国的话都会说一些,连大唐话也能连猜带蒙地听懂。这倒是让崔瑾大大地松了口气,毕竟他稍微能说几句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并且还不准确。
此人姓“质刹”,名“喀森哈伽”,总之是这个读音。据他说,他也是官宦之家出身,家中有人在朝中任职,所以才能将生意做到周边国家。这话,真真假假也不用管他,不过,从他的穿戴上,倒是可以看出其家世也颇为丰厚。另外,若是生活在海边的穷苦人,皮肤黝黑丑陋,而此人并不太黑,显然是因为家世好,所以没被阳光日日沐浴暴晒的缘故。
在环王国和真腊,极为适合种植粮食,一年三熟。人少粮食多,自然就便宜。
唐初,由于受到隋末动乱的影响和国内战争的延续,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农产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贞观初年,“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李世民登基掌权后,国家逐渐平稳下来,民生逐渐恢复,粮食价格才逐渐降下来。贞观三年,米每石30至40钱;贞观八年,米每石40至50钱。当然,这是因为那红薯、土豆和玉米还没有全面推行的缘故,若在全国大范围栽种,这米价肯定会有所降低。若是按照计划,将江南地区打造为鱼米之乡,再加上琼台的粮食基地,那米价更会低于贞观盛世时期(贞观十五年)的每石20钱。
今日天气甚好,所以在此的商人很多,见到那远远躲避的大大小小船只,便可知此地也算是环王国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之地了。
真腊商人见到一个金光闪闪的发财机会就在眼前,整整衣衫,腆着肚子,一摇一摆地走了出来,身边是几个健壮而矮小的护卫。
柴令武呵呵笑着:“这些人和吕宋岛上的土著人很像啊!只是一些挂了布条,一些完全赤果,分明是穿了衣裳玩杂耍的猴子嘛!”这些黑皮猴子不过是用布条将下面遮挡一下,不着鞋袜,光足奔走,手里的弓箭也简陋得很。
崔瑾耸耸肩:“那以后逮几个给你当奴仆好不好?这样矮小强壮的身体,其实用作开矿是最好不过。”
“某担心天儿黑下来,就看不清这些人了。还是算了,全都送去开矿采珠好了,对了,依某看,他们这身材极适合去采摘燕窝。”柴令武建议道。采摘燕窝太过危险,这次在大洲岛虽然一再强调仍是有好几个士卒摔下来,幸亏都是些皮外伤,都不太严重,养了几日便能爬起来。
崔瑾点点头。此事以后再议。
那名真腊商人头发束成椎髻,脱起上衣左袖,露出胸膛,腰间用布围住,上面缠了条略带花色的大布,手脚和手指上都带着金镯和指展,上面镶嵌了猫儿眼,脚上倒是穿了双拖鞋。因为无论是环王国还是真腊,都很是炎热,所以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是敞胸露怀,连妇女都如此,除了极为皇家和官宦富贵之家的主人,其余都是赤足而行。
真腊商人上前行礼,讨好地道:“不知贵人需要收购多少粮食?除了您说的那些,真腊还产沉香﹑黄蜡等等,不过并无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