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徐允恭的见闻(第2 / 8页)
推荐小说:
听到这个消息,徐允恭非常兴奋。
在辽东生活了这么久,他太清楚这里不稳定的原因了。
不是因为部族众多,也不是因为苦寒,而是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
这里部族多,但实力弱,真打起来不是大明的对手。
现在,陈景恪组建的这些实验室,采用的就是这种原始育种办法。
如此几年下来,成果还是不错的,已经有了几种表现不错的稻种。
产量最高的一种,种在黑土地上,精细化照顾,可达到亩产四百斤。
普通种植,也能有三百斤左右的产量。
(明清时期,水稻亩产达到了四百斤,是古代巅峰。)
从选种到育苗,再到插秧、收获等等,都有详细的步骤。
同时,整个东北地区的几家研究室,也加强了交流机制。
比如,每到冬天都会聚在一起开会,互相交流经验。
还会把自己培育出来比较优良的稻种互相交换。
当然了,他们培育的杂交水稻,还是比较原始的自然杂交。
比起南方的水稻,这个产量都算是偏高了。
不过南方最少一年两熟,而东北只能一年一熟,算总产量依然是不如南方。
但对于东北本地来说,这个产量完全足够了。
现在他们要做的,是从这几个稻种中,筛选出性状最稳定的。
“到那个时候,咱们这苦寒之地,就能变成粮仓了。”
和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在技术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产量也不是一個量级。
唯一的好处就是,一旦培育成功稻种不会退化。
可以自己留种一代代种植。
宋朝的时候,就通过这种技术,把占城稻和江南原生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稻种。
南宋能以那么点土地,养活八千多万人,新稻种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