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八章 诗书画三绝(第1 / 3页)
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
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
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
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
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
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
从这件作品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准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
大家可能都知道,郑板桥最擅长画的有三样,一个是竹、一个是石、一个是兰花。
倒是没听说过郑板桥画梅。
但是没听说过,并不代表他就没画过。
首先从这幅九九消寒图的石头来看,就有郑板桥画中石头的十分特点。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竹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
真正了解郑板桥的字儿,就不难从这字的特点中看出郑板桥的神韵来。
字如此。
画亦有特点。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
“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