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九八章 蓝田玉石(第2 / 3页)
诗中包含了一则动人传说,遥远的过去,太白金星托梦给济贫行善的书生杨伯雍:“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从此,蓝田的深山就能觅得了宝玉。
蓝田玉开采历史悠久,但因为产量不多,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随着古矿点玉矿的枯竭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各地均采用其他玉种为玉材,蓝田玉开采和应用渐渐失传。
玉山遭遇地震后古矿床所在的具体位置无人知晓,以至于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蓝田为葱岭别名,蓝田为储运加工玉石之地等推论。
蓝田玉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佩戴打制的蓝田玉,在陕州蓝田境内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就有先民磨制的玉璧玉戈等。
当然了,临摹的水准很高,这一点不得不承认。
不过临摹的就是临摹的,不管水平多高,那都不是真品,所以他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反倒不是这些文字,而是那所谓的青石板。
众所周知,陕州产蓝田玉。
蓝田玉有青绿色的,也有黄绿相间的。
如果说上面有比较严重的土沁的话,那看起来并不好看,感觉就跟普通的青石板差不多。
2011年3月,在发掘位于蓝田县华胥镇卞家寨村西南的蓝田新街遗址时,考古学家首次系统性地发现了5000多年前中国人使用蓝田玉的珍贵资料。
考古人员发现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玉料,譬如玉条、玉石块等,制玉工具石钻、石钻帽、石钻头和石钻心等,以及一些作为装饰品的玉笄、玉环等。
可是稍微处理一下,就能再现美玉的真相。
为什么要提起蓝田玉呢?
那是因为,这所谓的石板,其实根本就是传诵了数千年的蓝田美玉。
“蓝田玉”之名是因其产于陕州的蓝田山而得名。
文人墨客对蓝田玉多吟颂赞誉,唐代及以前的许多古籍中都有蓝田产美玉的记载,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更是成就了蓝田玉的千古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