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鉴宝秘术内 > 第三六二七章 收徒

第三六二七章 收徒(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事情到了这一步,不闹出恶性通货膨胀才见鬼了。

据说当时有些商贩们根本不敢收铜钱,索性恢复了物物交换。

值得一提的是,张天元手里的这枚“大泉当千”,是在洛州省登封县的一家废品收购站拣选的。

这是刘金宝的爷爷收来的。

登封在中原腹地,属曹魏地盘,离魏国的国都洛阳很近。

由于钱币不断减重,相邻的蜀地又通行起虚值当百钱,铸造自己的货币成为吴国当务之急。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有两项记载:一是“(嘉禾)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二是“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

就当时来看,孙权至少铸造过这两种钱。

孙权的“大泉当千”是继王莽之后铸造的又一虚值大钱。

目前所发现的“大泉当千”钱,最早的铸于公元238年,最晚是公元246年,早期的较重,也不到三十五铢,后期的则不足二十铢。

令人称奇之处正在于此,“大泉当千”怎么会跑到敌国的腹地来?

一个解释是,当时“大泉当千”铸造的数量很大,难免有漏网之鱼;

另一个解释是,当时各个敌对政权之间贸易往来还是比较频繁的,铜钱实在太重,如果有大宗交易,一个钱当一串钱花的大钱携带方便,偶尔用一个,也是有可能的。

历史上往往钱币减重或者大额钱币的出现,都会引起私铸(投机行为)。

刚开始,官方铸造的“大泉当千”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还比较规矩,像个样子。

后来,你也铸,我也铸,一发不可收拾。

而私铸钱更恶劣,有缩量的,有减重的,恶劣到家的甚至有铸出来的“大泉当千”钱只比普通五铢钱大一点,重一克多,却要当一千个普通五铢钱用。

***间更有仿制盗铸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钱,造成今天泉界收藏的“大泉当千”版别繁多,五花八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