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四四章 老于掌柜收“破烂”(第2 / 3页)
一气之下,他把那些笔筒,装了5麻袋,叫了一台“狗婆车”(手扶拖拉机)给全部拖走了。
目送拖拉机渐渐远去,老于掌柜空荡荡的心被“遗憾”填得满满的。
不过他想,收藏的憾事有时是对冲动的一种克制,而一个冲动的收藏者往往要比那些懂得克制的收藏者要失败得多。
天下藏品网罗不尽,但冲动来了,单想机会难得,不可错过,就只会往好处想,那时判断力紊乱,一不小心便吃亏上当了。
当然,机遇有时的确会突然降临,过分的克制、犹疑,可能会使你与心爱的宝贝擦肩而过,留下永久的遗憾。
他说,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笔筒的前身,是早在唐代就大量使用的笔船、笔床和笔格。笔船和笔床虽说造型别致,但使用起来毕竟不太方便。
到了明朝中晚期,文人的案头开始设置笔筒,因笔筒搁笔方便,很快风靡天下,一直流传至今仍盛而不衰。
时过境迁,笔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成为既有艺术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因此笔筒的收藏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看准了这个行情的老于掌柜,只要听说哪儿有古代笔筒,他就赶到哪儿;只要是他看中的,哪怕一掷千金,他也在所不惜。
因此,对于一个出色的收藏爱好者来说,要让你在收藏的过程中不留或少留遗憾,你就必须要有一个有着大量知识储备而又遇事冷静的头脑。
在其后的6年里,他从民间“淘”到了10余类1000多个笔筒,其材质有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
他家中从客厅到书房再到卧室,只要是能摆放物件的地方,都成了笔筒的领地。
2001年的一天,一位外地研究并收藏笔筒的资深专家路过黄州,慕名拜访老于掌柜,可到他家中一看,大失所望:那么多的笔筒只有3件是正宗的,其它的要么是仿造的,要么是现代生产的。
直来直去的专家毫无顾虑地说:“除那3件,其余的最多价值2000元。”
顿时,老于掌柜像泄了气的皮球:“为这些笔筒子,我前前后花了8万多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