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鉴宝秘术内 > 第四四六七章 寒切帖

第四四六七章 寒切帖(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姨母帖》《初月帖》现藏辽省博物馆等。

由此可见,这件唐人摹写王羲之的草书《寒切帖》之价值有多么珍贵!

张天元仔细鉴赏良久,基本上可以确定,它是王羲之晚年成熟书作的代表,其书体从容随意、沉着流动,是探讨王羲之书风相当可靠的资料。

史书记载,王羲之7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廙,又博览秦汉篆隶大师之精品,广采众长,并冶于一炉,其晚年书法更是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后人评其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我们所能见到的王羲之书法,唯有钩摹的墨本和法帖摹刻拓本两种。

真迹难觅,摹本就拥有了可以与真迹相比拟的艺术研究价值。

在这两种摹本中,尤以钩摹的墨本价值高。

此种复制方法始于唐朝,先勾出轮廓,再填以淡墨,主要是宫廷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因为非常耗时耗工,不仅技术要求很高,失败率也很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够进行,只在皇宫中才能制作。

正因为钩摹的墨本是一点点描出来的,所以虽然是一种摹本,但人们能看到其中非常细小的笔触,有的比头发丝还要细。

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此《寒切帖》之“寒切”二字意为极冷、切骨之冷,王羲之用墨很淡,与此时寒冷的天气有着惊人的暗合。

可以这样说,它绝非仅是原作的仿制品,而是神形兼备地反映原作的风韵。

尤其是在真迹无存的情况下,这种摹本可谓价值连城。

目前存世公认的唐摹本羲之帖屈指可数:如《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二帖现藏日本;

当然了,其中《丧乱帖》和《二谢帖》之前就被张天元弄到手了。

《行穰帖》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