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 > 第二十二章 深固根本(八)

第二十二章 深固根本(八)(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因此,各个厂从本月起都开始对这批工匠们进行培训,并领他们到第一机械厂的机床生产车间去参观学习,以尽快熟悉机器。可以想象,当华夏东岸共和国内的每一家工厂都普及了“现代化”机床后,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即创造财富的能力将会膨胀到何等惊人的地步。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便是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这是深固根本的大事!(。。)

比如用户提出木质车床床身过轻,在加工过程中抖动比较厉害,极易影响加工精度。因此,他们很快便将车床的床身换成了铸铁的,重量大大增加,从此床身基本没有再抖动。还有用户提出,能否让锅炉车间专门为这些机床设计开发一种专用的蒸汽动力系统,以取代传统的脚踏和水力作为动力来源的方式。

虽然认为锅炉车间生产的蒸汽机的质量极为可疑,不过此刻也没有第二家供应商了,动力系统还是得找他们帮忙。李红星倒是很好说话,他二话不说就组织锅炉车间的技术人员们开始设计一种车床通用型小型蒸汽机,并在六月底时生产出了样机交给机床车间试用。

机床车间的技术人员将车床的动力部分进行了一些改进,接入了蒸汽动力,使其以一个恒定的速率驱动机床工作。在排除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及机械故障后,蒸汽动力螺纹车床的基本型号算是研制成功了。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生产出一批这样的机床,接着交给机加工车间继续试用,然后再一一找出使用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然后加以改进,以使此类车床更加臻于完善。

除了螺纹车床外,目前华夏东岸共和国对于木工车床、锯床之类的设备需求量也很大。尤其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造船业,两家船厂每天都要处理海量的木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前因为国家没什么钱,造船厂的业务量很小,一般每年也就只有一艘船的订单,就这还要两家造船厂来争抢。因此,对于缺乏高效率的加工木材的机器,造船厂也一直没说什么。毕竟,他们当时使用的原始水力锯床还是够用的。

不过近两年由于接了西班牙王国、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大订单,再加上国内出口经济蓬勃发展,海上运力骤然紧张起来,南海运输公司在政务院的扶持之下也开始大造商船,这导致了两家造船厂的业务量激增,人手严重不足;而且,到了今年,随着新华夏殖民地的设立以及当地极为丰富的木材资源的发现,国内工业部门自然而然地萌生了开发当地优质硬木资源的冲动。

平安钢铁厂在开会的时候,在与其仅一墙之隔的第一机械厂机床车间内,一群技术人员正围在一起研究老式车床的改造问题。

其实,关于车床这玩意儿,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曾经画出过很多原始车床的机构图纸。后来,欧洲的很多木匠、锁匠和钟表匠们在加工产品时,往往会根据需要自己手动制造、组装一些机床来加工零部件。当然,这些当时的车床结构都十分简陋,制作也相当简单,很多都是用木头制作的脚踏车床,用来切削一些木料、铁料什么的东西。

穿越众里面对机械有研究的一个也没有,偶尔几个略微懂一些的也只是知道一些概念和大致原理,比如进给箱、丝杠、刀架什么的东西。之前因为加工精度要求不高的缘故,对于机械产品所需要的各类零部件,第一机械厂一直是先以模具铸造,然后用老式机床略微加工一下为主要生产模式,机械化程度极其低下,不过这在零件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也够用了。再加上别的项目方面也实在缺人,因此关于车床乃至机床的改进就一直没有太大的紧迫性。

不过这两年来情况有了些变化,先是蒸汽机的研制成功以及逐渐普及,使得第一机械厂第一次对加工机床的精度提出了要求。后来,在一些欧洲工匠的帮助下,经过集体项目攻关,机床车间的技术人员们终于研制成功了一台精度为1-1.5毫米的镗床,可用于加工蒸汽机气缸以及镗制炮筒。

近两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进行。关于零件的加工精度问题开始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因为大工业生产便意味着标准化生产。这就要求所有设备、产品的零部件加工要统一尺寸,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了零件加工精度问题。而且,随着机械使用得越来越广泛,需要加工的零部件数量也呈几何级数量增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再让那些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熟练工匠们来手工打制、加工零部件,既不经济、也不现实。

因此,在这几项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人手匮乏的两家造船厂以及木材加工部门便提出了使用先进机器以解放大量人力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这种要求与呼声,最终压力还是转嫁到了第一机械厂机床车间的身上。很快,在成立螺纹车床研发小组后,关于木工车床、锯床的研发小组也相继成立。

他们研发的步骤和螺纹车床也颇为相似,就是以现有的水力、脚踏机床为基础设计、试制,然后依据客户要求逐步改进机床实际使用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加以改进,然后再交给客户试用,然后再改进。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一款成熟、使用的机床被设计、生产出来为止。

上个月交付给北方兵工厂的一批木工车床中在试用中展现出了令人满意的性能,兵工厂的工人们使用这些机床为英格兰人加工一批长矛杆。结果仅仅只用了十几分钟,一根约15英尺的硬木矛杆便被加工了出来,用手摸上去后发现其表面虽然不如手工切削的光滑,但也相当不错了。更关键的是,使用车床加工这根矛杆的成本低啊,而且还只用了十来分钟。这就是工业化生产的魔力,其成本与效率完全不是手工业者能够望其项背的。加工完矛杆后,技术人员将机床稍稍改装了一下,然后便开始加工起了木质枪托,仍然极为效率。

大工业机器生产的魔力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在小批量的生产中,机器的优越性还无法体现出来。就像以前东岸人的军工业务还没开拓起来一样,兵工厂的木匠们有的是时间来慢慢加工枪托、矛杆,顶多使用一些简单的水力和脚踏机械而已。不过当海量的生产任务摆在你面前的时候,这种简单的、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便有些力不从心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模式。

有了这些新机器后,当然也得有足够的操作机器的人员。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因为在机床开始普及后,必将会使各个厂里相当多的一批木匠、铁匠、铜匠们集体“失业”。这些人原本便在厂里面上班,熟悉厂里的制度,对生产的产品(至少是本人负责的工序)也极为了解,正是现成的机床操作工的来源。

因此,第一机械厂对于研发一种能够自动精确加工零件的机器的需求开始越来越迫切。终于,在政务院专项科研资金的支持下。机床车间逐步对现有的仿制欧洲的老式水力、脚踏机床开始了“现代化”改造。

第一个就是螺纹车床。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逐渐加深,无论是军工、造船还是民用车辆、工具等方面,螺纹的使用开始逐渐广泛起来,而且对精度的要求也与日俱升。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东岸共和国原有的以模具加工螺纹的方法在精度方面开始慢慢跟不上要求,而如果让工厂的熟练工匠们手工加工螺纹,则费时费力,成本也比较高昂。因此,使用一种能够大规模、快速地加工螺纹的机器来替代昂贵费时的人力加工形式,便成了工业企业们的一致呼声。

在这样一种需求下。螺纹车床的研制小组便应运而生。这个小组共有十余人,除了两人是穿越众外。大部分都是从欧洲和大明移民过来的传统锁匠、钟表匠之类的人才。这些人心灵手巧,动手设计、组装机器的能力极强,因为他们一直便是这么做的。在来到第一机械厂这么多年后,经过不间断的学习和互相交流,他们的技术水平提升相当大。当然了,提升是相互的,穿越众技术人员的提升也不小。

其实,现有的脚踏车床虽然简陋,但是其原理其实并不差,都是靠移动加工件与刀架之间的相对距离来实现车削加工。尤其是研制小组的技术人员们在听取了穿越众关于移动刀架、进给箱等现代机床的概念后,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年初时率先生产出来了一台木质螺纹车床。

该车床使用齿轮箱调节进给速度,使用活动刀架、硬质高碳钢刀头进行车削加工,效果还不错。说实话,这台车床的技术含量比起原来的脚踏车床强不了多少,只不过多了一些调节进给速度的齿轮箱以及活动刀架而已。因此,在制作了几台样机交给机加工车间试用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又根据使用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对样机进行了改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