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 > 第一百零二章 护航风云(四)

第一百零二章 护航风云(四)(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上午十点半,随着丁伟少校的一声令下,整支护航舰队依次拔锚起航,在白海上调整完队形后,全舰队扯起风帆,向西南方驶去,踏上了返家的旅程。一个月后,他们再度抵达了加的斯港,接回了部分伤愈的水手,同时采买了一大批补给。

葡萄牙人这回没有出现,这或许和上次的海战结果过于惨痛有关。不过东岸人却没打算轻易放过这些人,4月3日,超过十艘东岸战舰驶抵圣玛利亚角近海,然后炮轰了葡萄牙王国多个沿海城镇,同时派遣人手上岸掳掠,抢得了大量牛羊、鱼干、葡萄酒、面粉等补给品以及超过四万元的现金。这还不算,第二天,他们还在附近截获了两艘往里斯本运输谷物的近海桨帆船,东岸人将船上的谷物笑纳后,焚烧了两艘葡萄牙船只,接着又沿海炮轰了两座城镇,造成了一百多葡萄牙居民的伤亡,这才施施然调头,南下经加那利群岛返回南方新大陆本土去了。(未完待续。)

1月18日,东岸人未在加的斯港多做停留,在卸下了一部分货之后,全舰队再次拔锚起航,向东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了相对风平浪静的地中海;2月1日,船队分成数拨往******、里窝那、比萨等地卸货(同时也购买部分当地商品),并于一个星期后在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港汇合,然后穿越墨西拿海峡,进入了爱奥尼亚海。

爱奥尼亚海的航行一帆风顺——就是风力有些小——他们最终于1661年2月14日这天,抵达了奥斯曼帝国最大的港口士麦那港。船团抵达此处后,护航战舰的状况引起了奥斯曼人的极大震惊,在了解到这是与葡萄牙海军激战所造成的后,奥斯曼人无不表示了佩服之意,那可是据说比威尼斯人的舰队还要凶悍的主啊!

战列舰、护卫舰的维修事宜自然由当地东岸商站的主事人负责联络。至于那些商船么,则开始分批开赴各个设有商站的港口(中途已有一艘前往了阿尔巴尼亚近海),如萨洛尼卡、布尔加斯、卡法、哈吉等地——尤其是前往哈吉港的商船,满载大炮、纺织品、钢条、药品、甲具、火枪、军刀的它们按照上级的训令,将在那里拉回五千余名特兰西瓦尼亚、波兰妇女(多在15-30岁之间)。

这些妇女并上已由黑海班轮公司运至士麦那港的八千余名乌克兰、摩尔达维亚、特兰西瓦尼亚女奴,将由东岸船队及部分雇佣的法国、荷兰商船运至东岸,为此,东岸人总共需要含运费在内的七十余万元现金——可怜今年运来大批货物所得到的贸易利润,在偿还完去年乃至前年因为购买战俘、女奴所欠下的各家贷款,以及今年这些女奴的钱后,已经剩不下太多了,而如果再顺手采购一些奥斯曼特产——如骆驼、马匹、铅锡矿、石墨、地毯、挂毯、生丝、葡萄干等商品——的话,大概也就只能剩个三五十万元带回国内了,实在是没法说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此番东岸人应克里米亚汗国穆罕默德·格莱大汗的强烈要求,购买了这将近一万四千名女奴,其实并不能领大汗本人完全满意。无奈东岸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格兰大汗麾下数万铁骑这两年四处出击,手头“存货”太多,也不能全塞给东岸人啊,这世上强买强卖的事总不是那么好的,虽然你给的货确实质量不错价格也比以前降了很多,但咱实在是买不起啊!

高文刚当时因为这事在贝克奇萨莱住了很久,与格莱大汗及其臣子好好交流了一番,在允诺东岸人将为他们的潟湖制盐项目提供最新技术、为鞑靼壕沟重新设计符合未来战争需求的堡垒体系后,大汗终于不情不愿地同意将手头的年轻女奴售于东岸。至于那些剩下的奴隶么,高文刚也给他出了主意,即在黑海北岸肥沃的黑土地上,继续开辟新的种植园,大量种植大麦、小麦、黑麦、燕麦、豌豆、大麻、果树等作物,然后出口至相对缺粮的意大利地区,为此高文刚甚至愿意介绍一些意大利客商给其认识,真算是将工作做到了极致,克里米亚人也无话可说。

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大汗的资金不足的问题,高文刚也建议他们与奥斯曼帝国的亚美尼亚商人群体合作——高文刚郑重向其推荐了与东岸关系密切的霍尔尼西安家族——然后作为东岸商品的代理商,大力开拓第聂伯河乃至顿河流域的市场,将东岸商品卖出去,同时也为自己赚取大量的商业收益,目前大汗已经原则上同意了这点,就只等霍尔尼西安家族派人来详细商谈了。

至于说东岸人最看重的多瑙河贸易,对不起,目前奥斯曼国内局势复杂、政局动荡,官员换得比走马灯还快,高文刚多番奔走之下,竟然尚未能找到有实力的、稳定的代理商,市场开拓较为不利。不过好在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倒不急着现在就完成,东岸人还有的是时间来经营自己的商品市场,毕竟他们在黑海一带也没什么像样的竞争对手,不是么?

1661年3月1日,粗粗维修了一番的东岸船队已做好了出航的准备。上午九点钟,一批流亡的奥斯曼军人及家属两千余人(多来自加尼沙里军团和斯帕西骑兵部队)来到码头登上了船只,目前奥斯曼帝国内部倾轧的失败者(当然是被波及的下层了,上层是根本没机会活命的)流亡东岸已越来越普遍,而东岸人为了维持两国民间关系也愿意接纳部分流亡者,因此你便看到了每隔一两年就有一批奥斯曼军人或下级官吏及其家属们移居东岸。

这些人到了东岸后立即被打散居住,大部分人目前都已是一生中第二次改信。由于他们的技能和掌握的知识,在建设东岸的热潮中还是作用良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东岸外来移民中比较高素质的优质移民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