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观光和印度(第1 / 2页)
“很有活力的城镇。”路易斯点了点头,朝陪同他的东岸外交官员说道:“我之前曾在巴伊亚和伯南布哥两地生活过一段时间,那里也有非常繁华的城镇,但说实话都不如这儿。这里有一种我说不上来的味道,嗯,城市更干净,人们也更有活力,节奏也更快,大概就这些吧。我不知道你们使用了什么魔法,但应该挺管用的,至少所有人都被调动起来了,都充满了希望。”
“这是一种被称为金钱的魔法。”郑德祥笑着说道:“银币从一个城市旅行到另一个城市,带来了货物,繁荣了市场,驱使着每个人去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努力。这种魔法曾经在联合省盛行一时,啊,早些时候里斯本一定也非常盛行。”
“可惜现在的里斯本没有足够的金钱流入,上至国王,下到平民,每个人都在渴望着金钱。老实说,贵国在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发生的那一连串的金矿,极大震撼了里斯本资本市场。不知道有多少人悔恨交加,为当初轻易失去这片土地而遗憾,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黄金本来可以进入他们口袋的,本来可以为里斯本的建设添砖加瓦的,但如今这一切都没了。”路易斯·阿尔梅达带着自嘲的语气说道:“已经失势的麦略尔公爵又被很多人找了出来,人们纷纷指责他轻易割让了这大片土地予你们。可怜的公爵百口莫辩,他又能说什么呢?他现在只是一个过气的老贵族,并且被国王嫉恨着,他什么也不能说。”
“亲爱的朋友,我想你们不应该总盯着黄金。说实话,这些东西我们国家开采出来也只是作为战略储备存放着,用处固然很大,但却没你们想象中的大。我们国家固然追逐金钱,但这只是过程,却不是结果,这一点外人似乎很难理解。”郑德祥说道。
火车在横塘县白鹿乡车站停了下来。在这里,火车需要加水、加煤,同时车上的许多物资也将被卸下,一些燃料会被装车,另外人员的上下车也很频繁,总之还是非常忙碌的。
毋庸置疑,白鹿乡火车站是一个大站,甚至比前一站横塘镇车站还要大。在这里,一条通往西边开远县的铁路支线早就开通,源源不断的煤炭从西边运来,然后输往周边各处,成为工业用煤、居民生活用煤的主要来源。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东岸大草原,即便经过东岸人多年的植树造林运动,森林覆盖率仍然很低,木材资源一点都不丰富。当然法律也不允许随意砍伐树木,更别说砍了后做燃料了,这种低端的利用方式在东岸大草原上是严厉禁止的。因此,本地的工业和生活燃料就全靠从外部输入煤炭、蜂窝煤来解决了。
成纪煤矿是全东岸最大的煤矿,无论是储量还是开采量,都远远超过平安煤矿、铁岭煤矿、黑山煤矿、黑金岛煤矿等东岸正在运营的成熟煤矿,盈利多多。目前该煤矿由新成立没两年的煤炭部管理,而这也是煤炭部旗下仅有的两个自营煤矿之一,另外一个是黑金岛煤矿。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因为东岸早期的经济惯性的影响,国内开发最早的几个煤矿的所有权都不在煤炭部手里。如铁岭煤矿在铁岭重工联合体手里,平安矿务局是平安煤钢联合体的下属单位,黑山煤矿则归黑山工业公司所有。至于开发最早的塔城煤矿嘛,那是地方政府的,与东岸本土关系不大。
所以,这个新成立的煤炭部其实也蛮苦逼的,手头就只能管着一南一北两个煤矿,看起来有点寒酸。不过好在成纪煤矿的储量甚大,即便在三百年后依然是一个世界级的大煤矿,虽然煤炭质量不咋地,燃烧热值低、灰分大、含硫量多,但到底是煤不是?海军固然看不上,有些挑剔的工业部门也看不上,但就取暖做饭、烧锅炉而言,却没什么大问题,因此在数次扩大生产规模后,成纪煤矿的利润总额稳步提高,在国内商业用煤市场上占据了最大的份额,使得煤炭部手头的资金开始慢慢多了起来,可以有钱在国内兴建各个煤炭仓储基地,可以在国土范围内大规模勘探,可以开始进一步的海外扩张。
以后者而言,目前煤炭部正在南非东海岸进行投资。他们不但在义阳湾一带投资兴建大型露天储煤基地、洗煤厂、蜂窝煤厂,同时也在积极招募人手,勘探矿区,并竞标拿下采矿权。考虑到如今煤炭采掘业需要牌照才能进入,私人投资者也必须组成联合体才有运营煤矿的实力,因此煤炭部在南非的竞争对手也就义成钢铁厂一家而已。而这家企业目前已经和地方能源企业成皋煤矿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因此对南非余下的煤矿兴趣不大,所以煤炭部在南非的竞争对手几乎没有。只要资金到位,横扫东海岸的大片煤炭储藏带也只是等闲之事,未来的前景当真是不可限量。
当然上述计划都是日后的事情。就当前而言,因为在国内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同时被政务院拿走了大量利润去贴补河间地区水利建设的窟窿,煤炭部暂时还没太大的精力去海外进行进一步投资。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将已发现的煤矿吃下来,然后寄希望于交通部尽快改善南非东海岸的道路基础设施,好让他们能够更廉价地将煤炭运到义阳港出海,仅此而已——一切都要慢慢来嘛!
路易斯·阿尔梅达在东岸人的陪同下下了车,然后在火车站附近闲逛了起来。天空有些灰蒙蒙的,不知道是阴天本身的原因呢,还是因为这里煤粉污染大的原因,或许兼而有之吧。
火车站附近的地面,除了少许地方是石板铺成的外,绝大多数地方都是煤渣路面,这也是东岸铁路线附近城市的常态。煤渣路两侧停满了大大小小的马车,其中有运货的,也有拉人的,但似乎以拉人的居多。路易斯观察到,时不时有头戴皮帽的旅人走过来,讨价还价一番后,便上了马车。待一辆马车上的人差不多满了之后,车夫便一扬马鞭,吆喝着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