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凭乌鸦嘴在乱世发家日常 第81节(第3 / 5页)
而崔舒若也把自己之前反复做过的机具都搬出来试验。
轧车用来去棉花籽,基本上都是用木头造的,基本上是利用细钩齿的圆筒,当滚动时,将棉花籽祛除出来。其实若是一般的百姓种植棉花就不需要这些,因为种植的量少,自己动手去除棉花籽就是了。
可在崔舒若的设想里,她不仅要让并州的百姓种,最好能让绣坊也大规模的纺织棉布,相较丝绸绫罗这些,棉布柔软透气,到时也不是能把这些卖出去。
达官贵人们的钱帛不赚白不赚,而且也可以捎带运输价钱低廉,仅仅是将棉花缝制在粗布里的衣裳,那些则是卖给没什么余钱的平民。
民生艰苦,倘若能多造福些百姓岂不妙哉?
崔舒若眼睛一亮,她平日里是极为冷静的人,可毕竟是亲手种的作物,这时候不必要勾心斗角、步步筹谋,一切的一切都要看植物,由着植物自己的心意。
崔舒若欣喜归欣喜,但立刻就拿出了自己用来记载种植过程的小札,细致到记下冒出了几颗芽,合适发现,这几日的气候如何,风大还是小。
她对待这些小芽,简直如同伺候宝贝疙瘩,事无巨细,拿出了比她当年上大学做试验还要多的耐心。
其实真的种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但种的最好的却是雁容,据雁容说,她被卖掉以前,家里世代为农,而且那还是自古以来产量最多的州郡,想来这就是天赋吧。
在崔舒若的眼里,并州的百姓也好,建康的百姓也罢,其实一旦起了战事,最终都要遭罪,并没有一定要只造福并州百姓的说法。
不过是受局势困囿罢了。
崔舒若心中有了念头,但并不妨碍她将辛苦种出来的棉花纺织成布,刚好用来试试自己做的机具。虽说有些用起来不大顺手,譬如弹棉花的弓,似乎弹得颇为艰难,崔舒若想是不是自己的尺寸定得还是太小了,也可能是没把握好使用的技巧,还需要再研磨研磨。
但确实能将棉花们纺织成布。
而且可以放进绣坊,类似流水线一般各司其职。
有些人天生就会种地,不管是什么作物,只要到了他们手里,怎么都能种活。而到了有些人手里,即便是娇贵精细的养着,哪怕是多了一滴水,都要死给他们看。
崔舒若就那么小心的养着,可算是在秋日收获了棉花。
秋老虎正厉害着,明明到了秋天,可还是热得不行。
即便如此,可当真的收获了棉花以后,崔舒若的心情好得不行。
她自己就种了二三十棵,一直收获到霜降前,差不多有十几斤的棉花,还不算上雁容和行雪她们种的。可见在并州种棉花是完全可以的,虽说种植的周期要比西域稍微长一些,可若是在农田的边角,作为补充作物种上,既不影响粮食收成,到了冬日还能做被褥,缝进衣裳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