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46章 魔之封印,分妃展仁义(第3 / 4页)
李肆逐一交代,要驱散北京的旧世皇权之气,还真是任重道远。
步入乾清门,一大堆太监宫女正跪拜相迎,山呼万岁,李肆看看陈万策,意思是这些人归你解决了,他既不要太监,又不迁都,这些人自要尽数遣散。见陈万策一脸苦色,就知这帮人,尤其是紫禁城的太监,为他们找出处还真是头痛至极。
乾清宫左右和深处都是后宫了,李肆和群臣再无游览兴致,拔腿正要走,见傅恒又领着钮钴禄氏和富察氏过来了。
开放旧朝皇宫给民人游览这事在英华已不是什么忌讳事,金陵明时宫殿就是这么处置的,至于民人游览地与行宫相接,大家更习以为常。不管在南京无涯宫,还是在东京未央宫,宫门外就是专给民人相集的天坛广场,君民不相隔已是英华“祖制”。
“剩下的地方,办慈济善事,你们看着办,设立个专事会局,大家一起来管……”
李肆只言片语间,就为紫禁城划定了未来,日后国人所熟悉的紫禁城格局就由此而来:整个紫禁城由皇室中廷、两院和政事堂所组的紫禁城专事局共同管理。
乾清门内,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一直到神武门,包括御花园等在内被分割出来,统称煦燕宫,属皇室产业,作为皇帝四京行宫之一。慈宁宫和慈宁花园也是皇室产业,作为皇室成员驻京居处,两宫之外,均是国家所有。
从午门到三大殿开放为风景地,武英殿、文华殿分
君臣这番荒唐胡闹之戏,后世人几乎耳熟能详,边寿民和郎世宁不仅画了君臣正襟危立的合影,私藏的另一幅画也在辞世后由后人泄露出来,画上文武大臣乱作一团,皇帝则在台上没心没肺、毫无形象地大笑。
太和殿闹了一番,接着李肆带着群臣向深处走时,众人心中那丝凛然之气就烟消云散了,越来越代入到游客的身份里,而听李肆如数家珍的介绍着这宫那阁的背景,像是导游一般,还道皇帝记性真不错,准是之前宫里太监作过讲解,皇帝过耳不忘,哪知李肆是在用后世的记忆“复原”此时所见的紫禁城。
进到养心殿,“瞻仰”雍正办公地时,陈万策终于忍不住再问:“这紫禁城,陛下要怎么处置?”
之前一问是谈是否迁都,这一问才是落在实处。既不迁都,偌大紫禁城丢在这里,也着实不妥当,就只是当北方行宫,先不说每年开销,这地方就是旧世皇权象征,出点什么乱子都会再乱北方人心。
吴崖黑着脸道:“烧了!拆了!怎么办都成,总之不能再留着!”
别作为国史馆和弘文馆北方驻地,背靠紫禁城和北方史料进行相应课题研究,养心殿、奉先殿等地作为古物珍玩收藏地。
南三所建为皇济堂,护养皇济会所救助的残障孤儿,东六宫和西六宫分别是英义男女学堂,护养和教导孤寡少儿。东北角的宁寿宫一带则是英慈院,东北角的映华殿改为明帝天庙,供奉前明历代帝王。
被这么一分割,罩住紫禁城的浓郁“龙气”,随着各路人马的入驻渐渐消散,而日日自午门入三大殿游览的民人更将这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圣之地变作俗世之所。
此时这些规划都还只在相关人等的脑子里,由紫禁城的安置,陈万策已想到了北京城中的更多要害之地,尤其是九坛: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北京城之所以成为皇权圣地,不仅在于紫禁城的宏伟堂皇,还在于这些附着着一整套皇权仪制的建筑。
“满清宗室居所和官署逐一清理,空出来的尽量发卖给南面,诸坛各作清理,转为天庙……”
武官纷纷叫好,文官却齐道不可。
“朕又不是项羽……”
李肆白了吴崖一眼,烧了拆了?败家子!
“这紫禁城是先人血汗所成,可得好好照料,行宫么……不,朕来北方也住不了这么大地方。就划一块地方作行宫,再拨一些给研究明清史的人,国史馆和宏文馆都在这里分一些地方,把我华夏的北方王朝时代好好琢磨透。”
“从午门到前三殿,都开放,开放给民人游历,让他们看看旧世载着皇权的东西是怎么样的,收门票,补贴整座紫禁城的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