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刺明() > 第0781章 先扎一刀,再下毒药,然后套绳索问你死没?

第0781章 先扎一刀,再下毒药,然后套绳索问你死没?(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张准相信祖大寿逃归,是出于皇太极的安排。但是,他两人还是比较怀疑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数年以后发生的事情,他们不会知道,在松锦战役的时候,祖大寿会再次投降。

“好何可纲的后人在哪里?”

加抚养,众心既服,大事成矣。至我子侄,尤望垂盼。”

从祖大寿的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祖大寿并没有欺骗皇太极。因为第首先皇太极对大凌河降将的确做到了仁至义尽,祖大寿心非木石,岂能不为之所动。第二,他对崇祯皇帝并不十分忠诚,而且还曾有过怨恨,更有十二分戒备。现在,他的亲生儿子和侄子们都留在了金营,他如果能说服妻子,说服将领,献了锦州,妻儿团圆,应是最佳的选择。

第三,如果他真的想骗皇太极的话,此去应是泥牛入海,而不应与皇太极音信往来。这说明他是真想献了锦州的。之所以没献成,肯定是因为他试探性地做了一下工作,却没有得到反应,或者是干脆遭到反对,他来信所说“众意怀疑,难以骤举”,应是实情,而反对最坚决的应是他的妻子。

也许有的人会说,以皇太极的智慧怎么会被祖大寿骗了。其实,对祖大寿去而不归,皇太极心中是有准备的,十一月一日,皇太极对众贝勒说:“朕思与其留大寿于我国,不如纵入锦州,令其献城,为我效力;即彼叛而不来,亦非我意料不及而误遣也。彼一身耳,叛亦听之,若不纵之使往,倘明国别令人据守锦州,则事难图矣。今纵还大寿一人,而携其子侄及诸将士以归,厚加恩养,再图进取,庶几有益。”

可见皇太极放归祖大寿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他是通过这一行为收取所有降将之心,以吸引更多的明军将领归顺。事实证明,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皇太极的确是很有眼光的。因为,在十年后,皇太极的这一目的就达到了。

张准冷冷的说道:“祖大寿逃归,以鞑子的凶残,居然没有连累他的妻子儿女,两位觉得可能吗?吴督师,要是你,先投降了鞑子,然后又逃归,你觉得你的妻女能够保存吗?”

吴阿衡沉默不语。

这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祖大寿逃归,到底是自愿归来,还是鞑子要他回来,相关的疑问,并不是张准最先提出来的。事实上,在这之前,对于祖大寿逃归的质疑,就从来没有断过。直到目前为止,祖大寿的身边,都是带着很多人的,绝对不会单独出现,他担心东厂和锦衣卫的人会逮捕他。

史书记载,也许是为皇太极的盛情和真诚所感动,也许是耍手段,祖大寿在宴席上提出,锦州城中的将士都是在下的故旧,汗王对我等如此有再生之恩,如果汗王能信得着末将的话,就放末将回到锦州,待适当时机,说服众将,里应外合,便可智取锦州。

十年后,皇太极再围锦州,祖大寿又是在粮尽弹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皇太极再一次原谅了他。对于一个投降了自己,却又反水的人,一般的人,之前如果没有心理准备,会轻易的饶恕对方吗?不可能因此,祖大寿的行为,基本上可以断定,皇太极是一早就有心理准备的。

“都督大人,这件事还是不要外传吧。”

高起潜谨慎的说道。

“都督大人,谣言止于智者。”

吴阿衡也皱眉说道。

皇太极当即便应承下来。当晚,他亲自送祖大寿出营并扶他上马,随行的有他的义子祖泽远等二十六人,皇太极还特意安排了追兵,制造祖大寿突围而出的假象。

锦州城中的巡抚丘禾嘉、总兵吴襄,听到从大凌河方面传来隆隆炮声,判定必是祖大寿在突围,便率兵出城增援,行至中途,遇到了祖大寿,祖大寿就这样回到了锦州城。但此去便再也没回来,继续效忠于明朝。

对祖大寿的逃归,史家几乎一致认为他欺骗了皇太极。客观上看,祖大寿的行为,只能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么祖大寿真的存心要欺骗皇太极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历史真相到底是怎样呢?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祖大寿回到锦州后的第三天,便派人给皇太极送信:“锦州兵甚众,将从容图之。尔诸将家赂,已潜使人赡养。后会有期,倘有衷言,即遣人来无妨也。”

皇太极令来人叮嘱祖大寿不要忘记了约定。祖大寿回信说:“期约之事,常识于心,因众意怀疑,难以骤举,望汗王矜恤归顺士卒,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