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引水(第2 / 2页)
甘虹松了一口气,刚才真是担心他不知天高地厚,说出什么不敬的话来,鑫王一怒之下,自己这个举荐人也是逃不了干系。
太叔公得知天下闻名的孙文投到鑫国,原本兴奋异常,因早就听说此人曾游说列国,力陈变法之利,若能说动鑫王,则大鑫中兴有望了。此时听了孙先生什么内有贤臣的一番马屁之辞,心中不由大失所望,低着眉一言不发。
“哦?依先生之见,我大鑫贫弱之根由为何?”
“大鑫虽地大,却天干少雨。人虽勤奋,奈何却要看天公颜色。立国几百年来,雨足年份不过十之一、二,年年欠收,积弱成疾,是以无水即是大鑫疲弱之根源矣。”
这实在不算是什么高明的看法,是个鑫国人都知道,鑫国从来就缺水。老鑫王眼见孙先生慷慨激昂,言之凿凿,不觉心里好笑,竟拿这些是人皆知的东西到朝堂上卖弄,此人枉称大才。嘴里却还是要客套一番的:
吊欣喜若狂,却还没忘了孙旭东的嘱咐,在这里炼铁的事万不可走漏风声,他笑着对欣喜的器匠们做了一个禁声的手势:“禁声禁声,呵呵,今儿咱们可都是开了眼界了。”
********************************************************************************************************************************
孙先生自离开花儿坡营,便一路兼程赶往咸城,这天进咸城时天已抹黑。孙先生并不住店,坐着二人抬就直奔臣相甘虹府上,两人一夜深谈过后,让甘虹大是疑惑,并不是对孙先生的才具,而是孙先生为政的态度和坊间传说大相径庭,非但没有一丝变革求新的言辞,许多地方还和自己不谋而合,可见传闻大多不可信,贵族就是贵族,哪怕是和孙先生一样的破落贵族,都只会向着自己说话的。疑惑之后甘虹如获至宝,以此人所具之才和口舌之利,如能为已用太子和太叔公他们的变法之议简直不值一驳。欣喜之下,第二天便带着孙先生来见鑫王。
咸城破旧的王宫里,满头华发的老鑫王坐在宽大的桦木椅中,身后侍立着太叔公,一个在鑫王心目中非常有分量的阉人。
老鑫王打量着眼前这位久闻大名的孙先生,单以相貌论,孙先生实在算不上俊才,削瘦的脸庞配上尖尖的下巴并不让人觉得才具高深,只脸上的不卑不亢神情和眼光中极其的自信让人觉得心里很踏实。无论怎样,孙先生的到来还是让鑫王有些高兴,鑫国地脊国贫,当今一些天下有名的大才大都不愿到鑫国来。他正襟危坐,如临大宾,呵呵一笑后鑫王说道:“寡人久闻先生大名,承蒙先生不弃,今日得以在咸城相见,实是幸事啊。”
“先生真是一语中的,令寡人茅塞顿开,佩服啊佩服。今日寡人偶感小恙,就不陪先生了。甘虹,你带孙先生到国馆歇息吧。”
这可是鑫王在下逐客令了,言下之意是懒得理你。身后的太叔公微微摇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看来对这孙先生的传闻,确实是言过其实了。难怪到处游说却四处碰壁。也不知他治军之才是否也是名不副实。
最感尴尬的臣相甘虹,一大老早便独见大王,把孙文夸得像一朵花儿似的,谁知一到朝堂,昨晚那些老成谋国之言一句不闻,却用个鑫国小儿都知道的事儿来糊弄,这也实在是给自己脸上抹黑。躬着腰答应一声,转身拉着孙先生的衣襟,正要叫人将这个瘸子抬出去,就听孙先生大声说道:
“大王且慢。孙某胸有富鑫之良策,不知大王愿闻否?”(未完待续)
半年之前便闻鑫国曾发过求贤令,广招天下贤才。孙先生原本以为鑫王此举不过是糊弄一下治下百姓,博个爱才的名声罢了。此刻听到一国之君说话如此客气有些出乎他的意料。孙先生高抬着的头略低,搭手作礼后答道:“孙文虽簿有小名,却只是四处游方之小民。得大王如此礼遇,心中甚为感激。”
鑫王哈哈大笑,毕竟年事已高差点岔了气,站在他身后的太叔公连忙躬身轻轻拍着他的背。鑫王咳嗽了几声后说道:“先生过谦了。先生既来鑫国,不知对我大鑫当前之局有何高见?”
孙先生一路之上早已想好了和鑫王的陈对,这时当然是胸有成竹,微微一笑后说道:“鑫国地虽大物却不博,地脊民贫,国力不强。虽立国四百余年,却不余后起之诸侯国远甚。立当今列强之中,犹虎狼群中之小羊,处境实实堪忧也。”孙先生夸大其辞,话说得实在是不客气,说完后即观察周围人的反应。身边的甘虹眉头紧皱,鑫王身后的太叔公却两眼热切,两个差异一望而知。只鑫王竟似不以为意,还欠起身看着孙先生。
“先生之意是否寡人治国有误,以致我大鑫国力疲弱,被列国小视呢?”
“大王当政,皆依祖制,励精图治, 夙兴夜寐 ,实为诸候中仅见之贤王也。内有贤臣、外有良将亦皆大才,并非治国有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