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负荆请罪(第2 / 2页)
没料到儿子晚上便找他谈话,说自己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沙场建功想拜师习武!他一听便头大了,差点被这小子蒙住,还以为儿子转性了,结果还是要习武!儿子的性格只有当爹的知道,这小子如果习武就是个惹是生非的主。
李德隆想都没想便摇头拒绝:“爹不指望你建功沙场,只求你能一辈子平平安安,娶个媳妇生个娃,替你爹生个大胖孙子,多开几亩荒地出来便成。”
李赫沉咛了一会,道:“爹,儿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为了好狠斗勇。这两日儿对世间之事甚有开悟。今处乱世之秋,吾地处西炎,各族虽可以混杂居住,但只是一些少数开悟的胡人、羌人如姚大叔、符大伯等。但仍有匈奴、鲜卑、高句丽、吐谷浑、羌人等很多外族死性不改,虎视眈眈不忘吞我之心。而儿今已近舞勺之年,当有保家卫国之心,儿恳请爹许儿学习开悟,习武强身。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儿若再不求学,终将碌碌一生,一事无成。天下少年若都在家娶妻生子,谁来保卫家园,谁来杀敌破虏?长此以往,西炎将国之不国。”
李德隆内心震惊,儿子的一席话如同点醒了他,这是自己多年前的志向!想当年自己
是如何踌躇满志,何等的意气风发,背着几卷经书便从家中出游,途中遇见了娃他娘。。。。。。一切都变了,不提也罢。。。。。。儿子怎么能说出这番大道理?不是看他亲口说出来,打死他都不会相信。现在不是纠结这个问题的时候,儿子说的这番话确实令他无法反驳,为人父不能充当儿子的绊脚石。
前朝纷争以来,羌、胡、鲜卑、氐归降的部民,多被朝廷安置在边地各郡。陇西、南安等郡的各族中,汉人的比重不占绝对优势,因汉人是统治民族,保持自己的经济文化生活传统外,为保卫家园和生命,崇尚武功,擅长骑射,勇于格斗,不以强横劫掠为耻,明显是受了戎族风气的影响。羌族人口繁衍,部落林立,势力最强。首阳、襄武、狄道都有他们的聚落。随着与汉族交往的深入,汉化的进程加快。很多羌人习惯了农业生产,仿效汉人取了汉姓,与汉人通婚。
氐族与汉族杂处,没有部落的界线,大都从事农耕蚕桑,向慕礼义,学汉字说汉话,几与汉人没有太大的差别。
漫长的纷争中,迎来了短暂又难能可贵的各族和平相处,共同开发着陇西这块沃
土。
姚元基一家便是羌人,而自己爹是汉人,娘是羌人。村里还有符大叔兄弟是氐族人,李延邦、李延昌等几位不是自己宗族的,是胡人迁移到本村改姓的李。李唯、李耀便是他们的儿子,和自己是铁兄弟,自称“陇西七虎”。另外四虎则是李虎、李元昊、杨磊、杨显兄弟。就这七个十岁出头的毛孩子,那天和十几个姚家铺子的孩子打架居然不落下风。
他同意了,同意让儿子出门拜师学艺。安故县李氏宗族有学堂,可以让李氏后人免费入学,而且自己妹夫董嗣曾经救下一位征西军的一位将军,就在安故县当捕快教头,给赫儿当师傅绰绰有余。姚家儿子去襄武,自家孩子在安故,总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为父会带你去县里,看看你姑姑再做决定。”他背着手踱了出去,在门口撩下这句话。
李赫瞧着爹的背影,咀嚼出其中的味道,顿时喜出望外!
李赫站在自家后面的山坡上,看着这座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南北两侧是山,山势呈东西走向,村子就坐落在中间的谷地,小溪从村子中间穿过,村头小溪两侧的土堆里露出一点一点斑驳的绿色。一条羊肠小道顺着小溪从这个山口到那个山口延绵到远方,两边山口就是通向外面世界的路。真是个好地方,称之为世外桃源也不为过。
自家是座柴院,树枝密密的把房子围在中间,所谓的房子是用泥土和碎石夯实的墙体,屋顶用密密且厚厚的黍杆一层层压着,几只鸡鹅在地上啄食着凤儿摘来的野菜。娘又在做饭了,炊烟从烟囱里袅袅的升起。。。。。。
李赫心道,得抓紧办两件事。第一就是习武,名师出高徒,自己必须拜高手为师才是。第二便是想办法挣钱,没钱可是寸步难行。
看着李赫这几日在杨老夫子那里安心念书,并没有生事打架,号称“陇西七虎”的
七个小子都老老实实待在私塾里摇头晃脑,口曰之乎者也。李德隆犯嘀咕了,难道自家的孩子经此一事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