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玉胭脂(第1 / 1页)
徐树铮带着徐周重新上路。此时风雪更大,两人驾车踟蹰艰难而行。徐树铮手不离卷,坐在车里专心读书,徐周跳下车来帮着马推车,一边不住声埋怨主子:“老爷,您倒是真慈善,我们要喝西北风了!银子也就罢了,衣服也没了,您让我怎么说您呢?”
徐树铮看看,对面青色城墙上面有‘昌平’两个字,笑道:“不要着急,此处已经到了昌平,很快就到京城了。”
“到了京城也是要过日子的!”徐周还不罢休说:“我们出来两个月,银子花的几乎一点不剩。谁经得起你这样去怜贫惜苦的?别的不说,现在看您连狐裘大衣都没了,北方这么冷,怎么经得起冻!”
“读书入仕,本来就为了拯济苍生。如今国家**,百姓困苦,力所能及帮助一些,也是本分。”徐树铮淡淡说。
“老爷!岂不知‘银子铜钿关心境’,出门在外,衣食住行样样都要铜钿换的!”徐周一边说着一边去扯马的缰绳,迎面风雪扑来,寒气酸风直透鼻梁,不由叹道:“好大的风雪!”前面望望,宫墙城楼宏伟庄严,京城已在眼前了。徐周欣喜说道:“历经这般流离辛苦,总算是到京城了!”(未完待续)
茫茫风雪之中,正有人告别亲族准备趁着年节上京,奔个前程。此人是江苏萧县一个书香传世之家,姓徐名树铮,自小聪颖过人,七岁中秀才,当地人称为“神童”。经史典籍、诸子百家,以至《连山》、《归藏》都读得精透。正是“学问渊深如沧海、才略盖世霸九州。”徐树铮素来鄙薄繁琐死板的“章句小儒”之学,喜欢“合纵连横”的权谋之术。俗话说“学成文武艺,售予帝王家”,不甘心偏居一隅,不顾风雪狂纵,想趁着春节闲暇之际,到京城中去谋个前程。家中一妻一妾为其送行。徐树铮有个小女儿,乳名英若,年龄不过十三四岁,眉目清秀,口齿伶俐。徐树铮心内最喜,忍不住拉着她的手吩咐道:“英若,在家里用功读书,父亲回来要仔细拷问你的学问。”
徐英若脸上还有几分稚气,昂头脆生生说道:“我会好好读书,不辜负父亲大人的期望。”徐树铮闻言笑了笑,吩咐妻妾家人回去,这才坐车出发。
书童徐周已经将鼓鼓囊囊的书袋装满车子,大太太陈氏吩咐道:“徐周,行李盘缠都已经备好,一路上好生提防,多多用心,不要使你家老爷受了困顿。”徐周伶俐聪慧,答道:“太太放心,我会用心的。”
两人离家向北走了有多半个月,沿途多遇到饥饿困顿遭灾遇难之人。徐树铮悲天悯人,略不以钱财为念,每每吩咐徐周去接济。徐周正色说道:“公子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人’,这世上穷人多的是,一路周济下来我们要饿死了!”就是这样,一路盘缠也花出去许多。
这日到达河北一个城里,但见路边堆放着许多行李箱子,一些大人在唉声叹气,几个孩童嘤嘤哭泣。徐树铮看了两眼说:“这些箱子、道具像是戏班使用的。看这般情景,定然有事,快去问问。”徐周上前去问,对方回话道:“我们原是河北高阳乡下唱戏的昆班,叫玉家班。因为河北刚刚遭了大水,辛苦挣取的银两都被水冲走了,只剩下这些行头道具。如今河北没法营生了,想去京城里混口饭吃。可是路费哪里去筹?百姓都逃难去了,还有谁看戏?戏班现在三餐吃饭也难以为继,孩子们饿得哇哇哭叫,因此在这里发愁落泪。”说完哀叹不觉。
徐树铮听徐周说了这话,叹息道:“昆班竟然流落到此种地步,岂不可怜?”吩咐徐周拿出二十两银两接济。徐周说:“这一路上好比是做布施的,哪里还有许多?老爷您省省吧,”只肯取出十两银子来。徐树铮亲自去行囊中又找出二十两,一起交给昆班。昆班的人见徐树铮如此慷慨相助,都赶过来叩头谢恩。班主感激涕零道:“这位老爷无异于雪中送炭,救我等于危难。此等慷慨,我们也不好白白拿了。就让我们给老爷您唱一出戏吧。”
徐树铮怎么也不肯接受,说:“仗义相助本来是君子所为,何敢言谢?你们就收拾一下进京去吧。”
班主呼唤道:“老爷不肯听我们唱戏。按我们昆班的规矩,还是要领我们一个叩头的。”说完唤“玉胭脂!”。
原来昆班的规矩,大凡遇到昆班重要的演出或者大事,都要由本班最出色的女艺人出面,唱一段戏或者磕一个头。班主这么一唤,从人群里婉转走出来一个衣衫单薄的女子,年龄不过十四五岁,瘦弱弱的只剩一双大眼睛,如同一支瘦海棠在风里飘摇。那女子姗姗上前,给徐树铮恭恭敬敬磕了一个头。
徐树铮一看这女孩只不过比自己女孩略大些,却跟着昆班流离受苦,心里十分不忍。看那女子只穿着单薄的衣裳,风雪之中如何能过?徐树铮当即把身上穿着的一件黑色狐裘长袍脱下,轻轻披在那个“玉胭脂”身上,说:“这样的天气,孩子可不要冻坏了!”那女孩坚决不肯受。徐树铮指着自己的车说道:“你看我车上鼓鼓囊囊,什么样的衣裳都有,你却这般单薄,还是穿上为好。”玉胭脂这才面露感激之情,千恩万谢收下了。